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资源>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已选条件:
筛选:
检索结果 116410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郑广南 郑万青
    摘要:  谈论我国历史上的海商,首推福建南安石井郑氏海商世家。这个海商世家的创始人为郑芝龙,继承人为儿子成功及孙经。郑氏祖孙三代从17世纪20至80年代期间,建立一个"海上商业王国",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和庞大的商船队,纵横海上,从事大规模海上通商贸易,其"文明之迹"显著,影响巨大、深远。福建郑氏"海上商业王国"的规模及其运作,可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相匹敌。一位传教士曾惊叹说,"中国从未有如此庞大的船队!"郑氏船队有多种用途。首先是海上战斗工具。郑氏用舰队抗击荷兰殖民者,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与此同时,郑芝龙攻剿海上各股海盗。福建郑氏海商是国家"海洋利益"最早的捍卫者。其时,明王朝厉行海禁,严禁商民贩洋。郑芝龙反其道而行之,用武力开辟市场,发展海外贸易。商民向芝龙"乞求护身"者甚众,在其保护下,福建商民每年避免数百万银钱损失。为了保护商民与捍卫海洋利益,郑芝龙加强管理海上贸易事务,在澎湖设市。郑氏船队在海上贸易,发挥重大作用。郑氏船队又驶往东洋,打开通商贸易新局面。由此往前看,当年福建郑氏海商经营海外贸易,既为己谋,也为民谋,为国谋,他们泛筏兴贩东西两洋,争贸易大利,利民裕国。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Leonard lussé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袁晓春
    摘要:  2010年9月,山东省菏泽市发现元朝古船,同时出土金器、瓷器、玉器、漆器、石器、陶器、铁器、铜器、玛瑙等珍贵文物,为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古代航运文物发现,在全国文物发现中也是罕见。菏泽元朝古船是继韩国新安元朝沉船、山东蓬莱元朝古船后,又一次元朝古船文物重要发现。古船长21米,船形采用长宽比大的瘦长型,古船为单桅木帆船,13水密舱结构,纵向接头设计于舱壁板下,船舵采用先进平衡舵,其技术特点引人关注。其外板搭接技术在我国古代内河船首次发现,此外船尾舱、第4舱、双层底板、舷伸甲板等为古船新发现。本文试对菏泽古船的年代、船体结构、文物、沉没原因等进行探析。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孙光圻
    摘要:  本文探讨在海禁政策下,明代民间海外贸易具有海上武装走私的特点,并指出了其代表人物是其时中国航海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是中国式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先锋。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黄慧怡
    摘要:  本文针对新加坡福康宁遗址出土罐表带戳印纹饰的"广东罐"碎片进行分析,对比东亚及东南亚海域出土沉船盛载货物之容器,探讨其使用功能与14世纪海上贸易的关系。研究显示,新加坡福康宁遗址于1984年及1988年出土共901片"广东罐"碎片,当中可辨认带有戳印纹饰包括与罐子所盛载货物有关的罐铭共25片,如"清香"、"百花春"、"土生金"、与罐主身份或航海有关的"火长";另外还有"宝"、"主故"和其他不辨文字的罐铭。对比东亚及东南亚沉船、窑址及亚非港口遗址出土的"清香"酱釉带横耳罐碎片所见,14世纪国际海上商品交换网络已扩展至亚非等地,横越东西洋之概念可从陶瓷实物流布的过程充分反映。综合化学分析和考古资料推测,此类罐铭很可能是南中国的产品,产地应不限于广东窑场。大部分在福康宁遗址带有戳印文字的"广东罐"有多重首次使用的技术功能,包括用于贮存液体如酒、水类等贮藏容器,还有用作盛载食物如腌菜、药草和茶叶,或用作陶瓷套叠并存放在罐中方便运输。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龚昌奇 张启龙 席龙飞
    摘要:  2010年9月在山东菏泽市国贸中心建设工地,发现一艘木船。随船出土若干元代名贵瓷器以及相关文物。经现场测绘和研究表明:菏泽古船为元代内河单桅货船,具有中国传统船舶的共同特征。其船底板和外板板列与<南船纪>所载一百五十料船完全一致。该船的悬式平衡舵是真正意义的平衡舵,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货舱区域专设一隔舱,用在疏排积水,该项构造尚属首见。其舷伸甲板是继扬州施桥唐船的第二例。船体外板的边接缝有对接和搭接两种,板缝搭接工艺相对复杂,在已出土的海船中曾发现过。在内河船中采用搭接者菏泽船尚属首例。在全面测绘的基础上,对菏泽元船进行了复原,该船排水量为31吨,可载货25吨以上。本文绘出船体型线图、总布置图、船中横剖面图和基本结构图。菏泽元船提供的资料将极大的丰富中国造船史和内河航运史。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方真真
    摘要:  本文运用两本17世纪马尼拉海关文件来分析1657至1687年间中国、台湾与菲律宾的陶瓷贸易情形。其初步结论如下:(一)海禁期间中国和台湾输入菲律宾的陶瓷数量不多,且皆曾从日本转售陶瓷至菲律宾,此应与清廷为杜绝海上走私贸易,企图孤立郑氏集团,造成日本肥前瓷器因中国局势而顺势取代中国陶瓷外销市场有关。此外,台湾运往菲律宾的陶瓷部分则由厦门转运而来。(二)随着海禁的开放中国陶瓷贸易亦随之暴增,尤以1686年的贸易额最多,但此时台湾对菲律宾的陶瓷贸易则处于停滞状态。(三)1657至1687年间中国和台湾输往菲律宾的陶瓷种类主要有盘、碗、壶。其中尤以价格低廉的小盘居多,其次是碗,有饭碗、汤碗、茶碗和巧克力碗。值得一提的是1687年巧克力碗的需求突然大增,此时茶碗却完全停止销售。可见华商的贸易对象从一般在地的华侨转而关注到西班牙人的饮食需求。至于壶的种类常见的有单耳茶壶和双耳壶,其贸易量虽居碗盘之后,但几乎每年皆有外销,年销售量较平均,不像碗盘主要集中在1685至1687年间。(四)运往菲律宾的中国陶瓷主要来自闽粤地区,这些器物以粗瓷居多,少见上等瓷器。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朱鉴秋
    摘要:  《大明混一图》是中国人于1389年绘制的以明王朝疆域为主体并标示有非洲、欧洲的古地图,《毛罗地图》是意大利人于1459年绘制的世界地图。两者都是大型彩绘,但它们的外形有很大不同。前者呈矩形(接近方形),这是中国在15世纪以前标示范围地图的传统形式。而后者呈圆形,这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地图的特征。《大明混一图》是根据元代李泽民《声教广被图》等地图资料及明代的现实地理资料绘制的,陆地部分以传统符号着重标示山脉、江河,以不同形式的地名条块标示各级居民点。《毛罗地图》主要依据以前的地图、葡萄牙人的航行资料及《马可波罗游记》、尼古拉·孔蒂的游记等文字记述绘制的,陆地部分每一个区域基本上都由象形的城市建筑及河流、树林的写景图构成。这两幅图都标示了非洲,《大明混一图》是现存最早显示非洲倒三角外形且尖端正确朝向南方的古地图,图上还标示了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而《毛罗地图》对非洲海岸线标示得比较完整。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Xing Hang
    摘要:  郑成功出于实现反清复明的理想而于1650年代创建和完善其海商集团的结构。和他在西太平洋海域最大的竞争对手荷兰东印度公司对自己的公民一样,郑氏集团保护了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的财产安全并且积极鼓励和推行贸易扩张。但是,不同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所实行的雇主与管理层次上的分离以及有限责任制,郑氏集团却完美地结合了"公"与"私",即闽南地区盛行的宗族制度和明清的官僚体系,然后成功地运行对日本和东南亚的环太平洋三角贸易。郑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依靠联络和组织在清朝统治下的官商网络和情报机关以及华侨在各个主要港口当代理人而完成的。通过这个模式,郑氏集团所得到的利润略超越了同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所实现的收入。两者之间在西太平洋海域里不分上下的情形迫使我们重新评估"现代化"作为西方独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王娟
    摘要:  从洪武建国到隆庆开海的200年间,明朝深受"倭患"之苦。虽然"倭患"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历史因素,但是明政府的应对失策却一度使之蔓延至不可控状态。首先,海禁导致了"倭患"的爆发态势;其次,剿抚不定与打击目标的失当,屡屡招致更大的反噬;而一再错失开海时机,更是造成了"倭患"的延续。本文对明政府应对"倭患"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加以分析,阐述了应对失策与"倭患"走势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