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资源>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已选条件:
筛选:
检索结果 115973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邓小星 陈国胜 沈龙江
    摘要:利用多体动力软件建立1r某四轴式机车动力模刑,计算了机车在不同频率轮对蛇行激励F的横向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计算和比较了机车在纯蛇行激励和蛇干j.激励叠加随机激励时的机车横向·F稳性.计算结果表明: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和横向平稳性指标随着轮对蛇行频率的增加先增后减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付建鹏 刘锡顺 田树坤
    摘要:铁车辆轮对踏面的异常磨耗,是困扰许多车辆运营部门的一个难题.轮对踏面异常磨耗也分为凹形磨耗、w形磨耗以及梯形磨耗等多种不同形状,主要与轮对在轨道上运行时踏面与轨道间摩擦以及制动时闸瓦和轮对踏面的摩擦有关.针对西安地铁一号线发生的车辆轮对踏面梯形磨耗进行的调查分析,指出了产生异常磨耗的原因,提出了一种解决踏面异常磨耗的方案.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姜涛 沈彤 林景东
    摘要:轮辋裂纹故障扩展源头往往存在于车轮踏面表面以下的一定深度,不易通过检测手段被发现.其发生的规律、扩展方向、扩展速度等因素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在线服役车轮的运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性.本文以出现轮辋裂纹扩展或缺陷的HXD”型大功率电力机车整体辗钢车轮为样本,通过故障车轮检验与滚动疲劳扩展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开展轮辋裂纹扩展的相关研究,通过金相检验确认车轮轮辋裂纹的真实原因,通过轮辋裂纹扩展研究试验研究车轮缺陷在试验载荷条件下,随机车运用里程增加的发展规律.研究的结果对存在轮辋裂纹缺陷车轮的安全运用提供一定指导.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胡啸 余以正 陈然 梅元贵
    摘要:车交会时车体两侧压差影响列车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和舒适度.基于三维、非定常、可压缩流动的雷诺平均N-S方程和SST κ-ω两方程湍流流动模型,采用重叠网格技术,模拟高速列车在隧道中央等速交会,研究了速度(250 km/h、350 km/h和400 km/h)、线间距(4.6 m、4.8 m和5.0 m)对车体两侧压差波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体两侧压差时间历程曲线形状相似于明线交会压力波时间历程曲线形状,在通过列车的车头和车尾经过测点时,压差值分别产生先正后负和先负后正的脉冲波,而且车尾通过时产生的压差明显比车头经过时低;车体两侧最大正压差值、最大负差值以及压差幅值均与速度平方成正比,400 km/h下压差最值平均比350 km/h大26%,350 km/h下压差最值平均比250 km/h大92%;车体两侧最大正压差值、最大负差值以及压差幅值均与线间距成负指数关系,压差最值随着线间距变化的增长百分比基本在9%左右.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张芯茹 余以正 梅元贵
    摘要:高速列车通过隧道产生的压力波带来了司乘人员的耳感舒适性问题.随着运行速度的提升,耳感舒适度问题日益严重.文中以京沪高速铁路隧道参数为研究背景,基于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的特征线计算方法,采用时间常数模型,结合国内舒适度标准和UIC标准.研究400 km/h列车头尾车和中间车的整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性阈值的变化特性,并分析了隧道长度、列车速度和编组等参数对整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阈值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列车速度、隧道长度和动态时间常数气密值密切相关;单列车以400 km/h通过隧道且满足国内800 Pa/3s标准时,高速列车头尾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阈值应大于12 s,中间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闽值应大于11 S;满足UIC标准时,头尾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阈值大于24 S,中间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阈值大于20 S;两列车交会且满足国内800 Pa/3s标准时,高速列车头尾车时问常数动态气密值应大于23 S,中间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阈值大于22 S;满足UIC标准时,头尾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阈值大于45 S,中间车时间常数动态气密阈值大于42 s.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康兴东 任玉鑫 高超 龚晓波 刘鑫
    摘要:阐述了铁路客车车体结构材料所需性能,描述了传统车体结构材料与制造技术的演变历程,介绍了纳米组织控制铝合金、阻燃镁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型轻量化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出我国应加强新型轻量化材料在铁路车辆上的应用研究,全面推动新型轻量化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发展.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杨勇军 魏春阳
    摘要:在对现有铁路机车转向架悬挂结构型式、轴箱定位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和对导框式轴箱定位结构转向架特点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铁路货运机车用单轴箱拉杆转向架技术平台.介绍了在该转向架技术平台下已研发的转向架产品主要零部件结构和参数以及该转向架技术平台的具体应用情况.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门永林 楚永萍 冯遵委
    摘要:通过研究分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同时结合国内外转向架相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零部件的开发应用,从成本、设计方法、关键技术等方面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转向架上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设计可行性建议指导后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转向架的设计工作,推动我国新材料转向架的快速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田葆栓 李家宝 魏鸿亮
    摘要:货车强度设计试验载荷在中国特有的运用条件下,应体现和适应中国铁路技术进步发展.其运用冲击工况纵向载荷的确定,源于试验数据的收集积累,分析整理,数理统计,判别鉴定.文中基于中国铁路轴重21 t载重60 t
  •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于德壮 王松 杨帆 杜礼明
    摘要:动力集中动车组司机室进行了结构强度碰撞吸能性分析,验证了司机室防撞性设计的合理性.对我国动力集中动车组司机室防碰撞性设计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