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城市停车泊位供给规模研究 |
关键词: | 城市交通;停车泊位;供给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
摘要: |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大中型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开始呈现无休止的增加。虽然部分城市采取了需求管理措施,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导致了供需的严重失衡。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问题尤其反映在城市停车方面。目前,城市现有的停车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车主的停车需求,由于车位紧张带来的停车难题已经不仅是给车主带来了困扰,更已经上升成为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首先从分析国内外相关实践和研究现状入手,详细研究了国内外停车问题的研究进程、实施的先进停车政策以及现有的停车供给模型,并对城市停车的供需理念及机动车泊位供应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本文的停车泊位供给理念,即摒弃以机动车保有量及机动车出行特征来确定停车泊位的数量的思想,从城市土地、居住环境、道路容量等资源有限为出发点,以“低碳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以城市承载力为约束,以“适度满足”,“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基本原则为指导进行停车泊位配建。 其次,本文建立了以“低碳生态城市”为出发点的停车泊位规模的评价体系,在考虑交通问题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机动车、停车泊位的数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从道路通行能力、环境宜居、交通出行结构和停车结构四个方面,建立停车泊位缺口率、空容比、绿容比、通行能力折减度、机动车出行分担率、公交专用道设置率、停车设施供应结构、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泊位数和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泊位数九个指标为代表的停车供给规模评价体系。 随后,本文建立了以“交通环境和城市的承载能力”为出发点的单目标优化函数和以全面约束条件为依托的城市停车泊位供给模型,根据现状城市的土地开发利用情况、路网情况及停车需求影响因素,同时考虑由城市发展理念确定的交通管理政策,初步确定规划的各类停车泊位规模;然后以道路条件、环境条件、路网容量及三类停车方式之间的相互制约为约束,确定约束后的停车泊位规模;最后以机动车的发展趋势为控制变量,校正得到最终合理的停车泊位规模。 最后,本文将建立的城市停车供给规模评价体系和供给规模模型应用于济南市天桥片区,分析出天桥片区的现状停车规模并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停车泊位建设比例略低,路内停车泊位部分路段设置不合理,机动车分担率较高,停车泊位总缺口略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天桥片区的合理机动车泊位规模进行测算,得出将济南天桥片区小汽车的保有量限制在120辆/千人-150辆/千人之间,停车泊位供应规模控制在4.04万辆-5.26万辆之间,是最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模。 本文虽然对城市停车泊位供给规模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入的探讨,但是由于作者思维的局限性,仍存在很多不足及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作者会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及研究,收集更多的数据分析资料,以期得到一个更合理的结果。 |
作者: | 牛馨雅 |
专业: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导师: | 张汝华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山东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6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