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5083铝合金在不同模拟海水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论文题名: 5083铝合金在不同模拟海水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关键词: 造船用铝合金;海水腐蚀;电解质效应;Al-Mn-Fe相
摘要: 铝合金因其质轻、力学性能优良以及具有较好的耐蚀性等特点,在船舶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各国的造船行业越来越多的使用铝合金作为船体结构材料。但是铝合金存在的一些腐蚀问题制约了其在船舶行业的发展。5083铝合金常用于船舶的上层建筑,这种材料在服役于不同海域时,腐蚀速率存在差异,在某些特定海域存在点腐蚀速率过快的情况,称为海水电解质效应。针对这一问题,研究5083铝合金在不同模拟海水情况下的点腐蚀行为,为铝船腐蚀防护以及开发新型船用铝合金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析因分析试验及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海水环境因素中的典型阴离子(Cl-、HCO3-、SO42-)交互作用对5083铝合金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阴离子中,C l-、HCO3-对铝合金点蚀起促进作用。Cl-与HCO3-交互作用时,在Cl-浓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HCO3-浓度的增加,5083铝合金耐蚀性呈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70~90 mg·L-1时耐蚀性能明显降低,在HCO3-浓度一定的情况下,Cl-浓度较低时5083铝合金耐蚀性比Cl-浓度较高时差;在C l-、HCO3-浓度较低情况下,SO42-具有抑制腐蚀的作用,当Cl-、HCO3-浓度较高时,SO42-抑制腐蚀的作用不明显。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5083铝合金在不同浓度Cl-以及HCO3-侵蚀下合金表面形貌及表面成分。结果表明:β相直径为亚微米级,主要沿晶界处分布,化学性质活泼,在腐蚀介质中会快速发生溶解,形成直径约1μm的小蚀孔,孔径远小于实际5083铝合金板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蚀坑;Mg2Si相较为稳定,在SEM观察中没有发生明显变化;Al-Mn-Fe相在5083铝合金中分布较为广泛,尺寸在5-30μm之间,经电解液浸泡后Al-Mn-Fe相周围基体发生溶解。当 HCO3-浓度较低时,基体腐蚀情况比 HCO3-浓度较高时严重。长期浸泡后Al-Mn-Fe相会从基体脱落,脱落后形成的蚀坑尺寸与实际5083铝合金板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蚀坑尺寸接近;未腐蚀的5083铝合金表面为 Al2O3覆盖,经电解液侵蚀以后合金表面生成 AlOOH。当 HCO3-浓度较低时,合金表面钝化膜发生活性溶解,导致基体裸露,腐蚀敏感性增强,当HCO3-浓度较高时,Al2O3钝化膜增多增厚,腐蚀速率降低。
  利用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KPFM)研究了5083铝合金在不同浓度HCO3-下表面合金相的微区腐蚀电位。结果表明:5083铝合金表面合金相与基体存在一定电位差,电解液侵蚀以后基体及相间发生脱合金溶解,相间电位差下降。在腐蚀介质中β相电位相对较低,充当阳极,优先溶解。β相中Mg溶解后并未嵌入氧化膜中而是穿过氧化膜直接进入电解液,与电解液中的HC O3-发生反应,生成MgCO3;当HCO3-浓度较高时,Al-Mn-Fe相电位略高于基体电位,而HCO3-浓度较低时,Al-Mn-Fe相电位较基体电位高很多,尤其是HCO3-浓度在90 mg·L-1时 Al-Mn-Fe相与基体电位差最大;青岛海域 HCO3-浓度较高,Al-Mn-Fe相与Al基体电位差较小,5083铝合金点蚀速率较慢,厦门海域 HCO3-浓度较低, Al-Mn-Fe相与Al基体电位差较大,5083铝合金点蚀速率较快。
作者: 涂杨帆
专业: 材料工程
导师: 冯立明;管勇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年度: 2017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