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修复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题名: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及修复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关键词: 水泥混凝土路面;自修复混凝土;初始裂缝宽度;玻璃纤维管;放置方式;温度控制;抗折强度回复率;修复速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泥混凝土路面里程持续增加,早期建造的公路陆续进入到大、中修养护阶段,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维修尤其是对裂缝的养护任务变得十分繁重。目前针对裂缝的解决方法主要有表面修补法、混凝土置换法等被动式修复方法,大多数是待混凝土产生裂缝后才做处理,而且处理后成效并不显著。如果将现代仿生学技术这种主动修复方式应用在道路损伤修复上,一旦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裂缝,混凝土就会像生命体一样及时的进行机体损伤自主检索并对其进行修复,从而可以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并降低养护维修造价。所以,将现代仿生学技术应用在道路损伤修复上进行试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胶黏剂的粘结强度和流动性进行试验,选定适宜的胶黏剂作为修复材料;基于空心纤维与混凝土协同工作的机理,建立微观平衡方程,以空心纤维的临界长度与混凝土相邻裂缝的最小间距相等为临界条件,优化出最佳的玻璃纤维几何参数;对不同体积掺量和不同玻璃纤维管放置方式下的试件进行抗折强度试验,以基体抗折强度降低率作为评价指标,比选后得到最佳的体积掺量;对不同因素水平下的试件进行自修复试验,以抗折强度回复率和修复速率为修复效果评价指标,分析初始裂缝宽度、放置方式和温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修复效果最佳时对应的因素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抗折强度回复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初始裂缝宽度和玻璃纤维管的放置方式;初始裂缝宽度对修复速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和玻璃纤维管的放置方式;温度和初始裂缝宽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玻璃纤维管放置方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起次要作用。初始裂缝宽度为0.6mm,修复温度为30℃,玻璃纤维管为倒置梯形时的修复效果最佳。
作者: 魏玉伟
专业: 道路与铁道工程
导师: 程培峰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年度: 2018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