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舰(船)载直升机的用途很大,但起降的危险性也很大。为了安全,舰(船)载直升机在海况大于3级、舰船横摇超过±5。、纵摇超过±2。、直升机相对舰船的速度超过3m/s、风速大于15m/s时就不飞不训。据美国安全中心统计,舰载直升机的事故大约是轰炸机飞行员的10倍,民航飞行员的50倍,美海军1963年至1983年间共有300架直升机堕于大海,死亡380人,其中起降事故约占5成。我国民航系统在1997年的前20年,有限的直升机水上作业训练就发生了8起堕海事故,死亡人数占机组人员总数86%。
为了解决舰(船)载直升机起降的安全性问题,本文拟构造一个具有波浪运动补偿功能的直升机平台。该平台通过液压缸与船体相连,系统工作时平台升高至甲板上方,通过各液压缸对船舶甲板各对应点的垂向位移进行补偿,从而达到总体效果上的船舶波浪运动(横摇、纵摇、升沉)补偿,使所构建的直升机平台的运动幅值较船舶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直升机在较高海况下仍能安全起降的目的。
本研究思路对于排水量较小的船舶,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相同海况下与大吨位的船舶相比,其直升机甲板的运动幅度将更大,直升机起降的风险也更大。目前的技术是通过控制整艘船舶的运动来减小其6个自由度的运动幅值,该措施的效果是有限的,且船舶越小效果越差。因此,本研究构建具有波浪运动补偿功能的稳定平台系统,该系统直接控制直升机平台的运动,与控制整艘船舶的运动相比,直升机平台只是船舶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局部的控制在质量及效率上易于实现且优于总体,预计无论在控制平台运动响应的有效性、还是控制效率上,本研究都是较优的方案。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计算机仿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船舶运动数据的获取、升沉补偿系统的方案设计、升沉补偿系统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多液压缸运动步调的协调、船舶极短期运动预报以及解决升沉补偿系统的非线性、大滞后等问题。
首先,论文进行了船舶升沉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通过去噪、滤波、积分变换、畸变纠正等合理算法的设计,消除了加速度信号积分带来的误差累积问题;并利用各种滤波参数的合理配合,实现了信号的相位补偿;采取非线性标定方法,实现了系统测量范围内的非线性补偿。接着,采用电液比例技术对舰(船)载直升机平台升沉补偿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建立了其试验模型。为了进行理论分析和满足仿真的需要,论文建立了升沉补偿试验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舰(船)载直升机平台升沉补偿系统是一个大惯量系统,其存在着环节多、非线性、参数时变、回路间耦合以及大滞后等不利因素;因此,该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和控制策略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高升沉补偿系统的补偿精度,其控制器采用了前馈和反馈相结合的复合控制形式,其中包括混合型模糊PID控制、位移协调控制、力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由于采用了前馈和反馈相结合的控制方法,使系统响应加快,补偿精度增加:位移协调控制策略的引入,限制了各液压缸运动步调不一致所造成的矛盾力的产生:力反馈控制策略则有利于系统振荡的衰减和力的协调。最后,论文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其中包括船舶模型试验、船舶运动模拟试验、升沉补偿试验、船舶运动预报试验。在船舶模型试验中,得到了船模在不同波浪参数下的运动响应数据,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而船舶运动模拟试验表明,船舶运动模拟系统能有效地模拟船舶的升沉、摇摆运动。升沉补偿试验则验证了包括混合型模糊PID控制、位移协调控制、力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系统的非线性、多环节、作用力相互耦合以及大滞后等问题。船舶运动预报试验验证了AR模型在船舶运动极短期预报中的可行性。在结合船舶运动预报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升沉补偿系统的预测控制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舰(船)载直升机平台升沉补偿系统的滞后问题,是提高系统补偿精度的另一思路。通过升沉补偿系统的试验研究,证明了舰(船)载直升机平台升沉补偿方案的可行性,并为实际的舰(船)载直升机平台升沉补偿系统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