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重庆市明月山地区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
论文题名: 重庆市明月山地区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
关键词: 隧道工程;地质环境问题;适宜性分区评价
摘要: 重庆“四山”(市域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地区高程300米以上山体)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是重庆市主城区重要“肺叶”和天然屏障。因交通发展的需要,“四山”范围内修建有大量穿山隧道。这些隧道虽然对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工程影响区内水源漏失、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引发极大的社会矛盾。明月山位于“四山”最东侧,总面积798km2,是进出重庆市主城区的东大门,为协调交通发展和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对明月山隧道建设进行适应性分区评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由于区内隧道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疏干地下水引发,因此本次研究分区评价因子主要以“水”为考量标准。首先,通过对比分析明月山北段垫邻高速公路隧道及南段御临河一带隧道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性,选取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包含地下水类型、埋藏深度、可恢复能力)、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构造完整性及地形地貌,对明月山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区,得出其对隧道建设的敏感程度,以脆弱、较脆弱及不脆弱进行区分;其次通过专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区内隧道工程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疏干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已建隧道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以严重、中等、一般进行区分;最后,综合明月山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及区内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对隧道建设地质环境适应性进行分区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措施建议。由于明月山为带状山体,为了交通建设的合理性,有些隧道必须通过适宜性差区,否则需要进行长距离的绕行,于建设成本及区域经济带动性不利。本文以明月山御临河至张关段为例,对在适宜性差区修建隧道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也是“四山”地区急待突破的难点。通过分析研究,具体成果如下:
  (1)隧道建设适宜性差区总面积276.6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66%。该区域受已有地下空间工程较小,地质环境遭受破坏程度一般,位于槽谷中大型岩溶洼地和岩溶槽谷地段,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脆弱,保护对象重要。在本区进行隧道建设,极易造成地下水疏干、地表水渗漏等问题,从而引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严重。
  (2)隧道建设基本适宜区总面积217.1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22%。该区域主要分布地层为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和二叠系地层。位于侵蚀溶蚀地形中的残丘、孤峰、隆脊山地地段;构造剥蚀中、低山地段。地下水类型为1)碳酸盐岩岩溶水,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临近所在地区侵蚀基准面;2)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在本区进行隧道工程建设,诱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但较易造成地下水疏干、地表水渗漏等问题。
  (3)隧道建设适宜区总面积304.2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12%。主要为红层区,部分为岩溶槽谷区但保护对象不重要。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好,承载能力强,受隧道建设的影响小,在本区进行隧道建设,诱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造成地下水疏干、地表水渗漏等问题的可能性小。
  (4)在适宜性差区修建隧道时应该彻底改变原有“重建设,轻环境”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充分预测隧道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做到提前发现、提前防治,并应将防治工程相关费用计入隧道建设成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转变设计思路,变无压设计为有压设计,减小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作者: 戴岩柯
专业: 地质工程
导师: 许模;范泽英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年度: 2016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