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两种典型行驶环境下V2V信道特性分析及建模研究 |
关键词: | 智能交通系统;时延扩展;行驶环境;路径损耗模型;模型选择;V2V信道 |
摘要: | 近年来,随着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车无线通信⑶刊、技术在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已逐渐成为了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技术在无人驾驶、提高交通效率、防止交通事故等方面的优势吸引着业界研究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理论研究和实际信道测量,车-车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表现出了与传统蜂窝信道之间明显的不同,例如,由于车辆的不断移动对车-车无线信道特征造成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车-车无线信道特性,更好地发挥它在智能交通及交通安全领域,特别是在促进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本文在对无线信道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典型车辆行驶环境下的车-车无线信道特性进行了实际测量,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分析和建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论文首先介绍了用于实际测量的无线信道探测仪器信号发生原理,然后利用该设备对现实交通情况中两种典型行驶环境下的车-车无线信道特性进行了测量。以探测器所得高精度数据为基础,经过傅利叶逆变换得到以复数形式表达的信道冲激响应,并以此对信道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无线信道特性进行了系统理论描述,并分别从时域、能量域、频域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功率时延分布、时延扩展、时延多普勒谱等典型特性,与实际传播环境进行了比较。对车-车无线信道传播路径损耗模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典型的理论建模方法,对测量环境下的车-车无线信道路径损耗进行了建模。最后根据不同模型与实际信道特性的匹配程度,应用了一种新的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的路径损耗模型选择算法,并在测量环境下的无线信道模型中进行了验证。 针对两种典型的行驶环境,通过对5.9 GHZ车-车无线传播信道测量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约90%的均方根时延分别位于8.287us,7.26us以内,最大多普勒频移分别为17.41HZ,682HZ,分别与实际测量中两车相对速度相吻合。从结果中还可以判断测试过程中过往车辆、途中建筑物等,同样会对无线信道特性产生影响。 |
作者: | 李昌振 |
专业: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导师: | 陈伟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武汉理工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7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