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宋桥的美学研究 |
关键词: | 宋代;桥梁;物性之美;生活世界;情感意蕴 |
摘要: | 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文化依托于器物、践履于习俗、升腾为灵韵,构成了中华审美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因此,宋桥作为两宋审美文化所附丽的经典物象,不应停留于建筑工艺层面的表层研究,而应纳入当代美学的研究视域。基于审美直观与文化分析,宋桥如下三个方面的美学意蕴可望得以解蔽: 首先,宋桥以其物性为存在根基,因此,物象研究是宋桥之美学研究的首要之义。桥之为物,源自桥在间离空间中由质料向形式的生成。环境中的空间间离,不仅生成了对于桥梁的形式吁求,也蕴含着对于桥梁的质料规定,这是桥梁物性的第一层蕴涵。在此基础上增添的桥梁纹饰,进一步丰富了桥梁的美感。宋桥的美感不只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并且经常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而呈现。因此,它所营造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的形式审美,而带有中国的伦理美学特征。宋桥的物性之美,具体展开为在场的空间与不在场的时间两个维度。就时间维度看,得益于发展了数千年的华夏桥梁工艺,两宋桥梁工艺才得以造极于一时;从空间维度看,两宋桥梁不止连接了间离的自然空间,并且敞开了特定的社会空间。 其次,宋桥影响了两宋生活世界,包括公共生活世界、闲适生活世界与宗教生活世界等三个向度。其一,作为一种大型的公共设施,宋桥的建造对于所在社会的物力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官方主导的建桥,还是由民间主持的造桥,都是足以流芳青史的德政善举。不仅如此,宋桥还可能构成一种表征两宋社会结构的文化符号。有别于汉魏时代的士庶对立,在“科举选士”的国策导引下,从庶民到官吏的两宋阶层跃升渠道得以充分开启,而两宋状元桥的建造就是一种极具时代象征性的文化行为。其二,作为两宋私家园林的一种常见配置,宋桥与所在的园林一道,为宋代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种仿拟山林的栖居方式。得益于两宋富庶的社会经济条件,宋桥及其所在的园林为宋代文人提供了一种疏解政治压力的闲适空间。其三,“广度一切,犹如桥梁”,而桥梁敞开了两宋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桥梁的建造与修缮行为,是一种具有宗教意蕴的积德行善方式;通达河川对岸的实物之桥,本身亦是通达世界彼岸的精神之桥。另一方面,在礼佛而不佞佛的宗教语境中,有关桥梁的隐喻极大地影响了两宋文人的思想和言说,由此,桥梁构成了宋人之佛法觉悟的重要表征。 复次,宋桥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当其经由文学书写而构入宋人的情感世界,便成为了表征两宋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其一,桥梁蕴含着古老的生殖文化意蕴。在民俗文化中,桥多被视为生殖文化的象征物,具有勾连可知的生存世界与未知的死亡世界的特殊功能。原始初民为了消除后者造成的恐惧,而构想通过桥梁的建构,将死亡的恐惧转换成对于轮回新生的希望。其二,两宋时期逐渐凸显的天理与人欲之对立,昭示着宋人在精神情感层面所遭遇的困境和危机。而桥梁意象的文学书写及审美观照,使其冲突的情感重新趋于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宋人精神危机的救赎。其三,桥梁意象作为两宋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沟通个人与社会、当下和历史。在宋人的桥梁书写中,既有关于个人悲欢离合的个体书写,亦有关于王朝兴亡的历史书写,由此构成宋桥美学意蕴的文学艺术层面。 总之,单纯的历史考证或文献分析,不足以通达宋桥所在的生活世界;惟经由审美直观与文化分析,才可能实现宋代桥梁与当代研究者的视域融合。 |
作者: | 叶丹丹 |
专业: | 文艺学 |
导师: | 杨兴玉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广西师范大学 |
学位年度: |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