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带状城市街道网络结构对空间活力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论文题名: 带状城市街道网络结构对空间活力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关键词: 带状城市;街道网络;空间句法;城市空间活力;自行车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和私家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在街道空间汇聚,传统以通行效率为导向的街道空间显然已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出行要需求。尤其是带状城市大多基于街道网络形成明显的多中心特征,城市交通拥堵、可达性差、活力丧失及职住失衡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街道网络明确的可辨识性、适应性和复杂性特性将对城市人口、设施功能的时空分布和聚散产生持续性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典型的带状城市兰州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街道网络场所性、吸引性和秩序性,对于城市空间优化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城市街道网络的物质空间和场所空间结合,提出街道网络与空间活力互动的理论框架;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城市街道网络物理、功能和环境结构特征阐述带状城市街道空间与居民出行和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人在街道空间的时空感受和人群活动维度,探索街道网络可达性和中心性对空间活力的时空分布的影响特征,提出“节点-联系-网络”的耦合互动关系理论基础。
  基于街道网络多元特征结构与空间活力耦合互动的理论框架,文本从等级、功能、可达性和中心性方面进行拓扑网络分析,阐述了街道网络的物理特性、功能特性和环境特性的层次结构。其次,选择POI兴趣点和百度热力图数据分别代表城市空间设施活力和人口活力的基础数据,借助ArcGIS核密度、Getis-OrdGi*等多种方法分析街道空间活力的时空聚集、分散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评估街道网络结构对空间活力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及作用机理。以此作为街道网络优化和空间活力营造的实践支撑。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首先,兰州市已经形成以交通性街道为骨架,生活性街道相互联系的放射网状结构,但新旧城区的发展依然不均衡。街道功能混合程度高的街道更能吸引人口的聚集,在空间上表现为多中心聚集的特征,但在步行和车辆出行模式下,街道网络核心-外围的结构差异明显,很大程度也是受到街道等级和功能的影响。其次,工作日和周末的城市活力时空表现符合人们的日常活动规律,表现出相似的空间集聚和分散效应。街道可达性高和步行友好的街道,城市空间活力集聚性越好。最后,街道网络结构特征显著影响了城市空间活力的重塑,但不同指标在影响方式和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特定城市形态的街道网络的物质空间和场所空间属性出发,提出了带状城市街道网络结构与空间活力互动关系的概念,验证街道网络引领城市生长的理论适用性。运用静态和动态两类数据综合分析,阐述了在不同出行模式特征下街道网络结构指标对空间活力的影响的异质性机理。但由于城市空间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本文并未深入到微观空间探究街道建成环境与空间活力的关系,未来有必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性研究。
作者: 李信
专业: 城乡规划学
导师: 钱勇生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年度: 2022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