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地铁站近域地面空间及其剩余空间利用研究
论文题名: 地铁站近域地面空间及其剩余空间利用研究
关键词: 地铁站;近域地面空间;剩余空间;活化利用;微型商业设施;行人仿真;公共空间
摘要: 作为衔接城市地铁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键枢纽,地铁站近域地面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是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经济高效能发展的关键一环。但不少已建成的地铁站近域地面空间存在规划建设缺失和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产生了不少空间利用率低下的剩余空间。此外,地铁的运营需要商业盈利为其提供支持,而随着城市空间资源愈发紧缺,新建大规模地铁商业空间的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增加。研究旨在将站点近域地面空间的利用需求与商业需求相结合,达到通行活动与商业活动的耦合协同,为地铁站近域地面空间未来实施空间提质及更新改造提供方法及理论借鉴。
  以武汉地铁二号线南延线的五个典型样本站点为例,对地铁站近域地面空间及其剩余空间的特征进行研究,并在微型商业设施介入下,对地铁站近域地面剩余空间的利用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空间调研、行为观察、以及归纳分析,研究了站点近域地面绿植空间、硬质空间、建筑空间、设施空间的形态布局特征,以及通行行为、驻留行为、商业行为、停车行为在内的站点近域地面空间环境使用特征,为剩余空间的识别及仿真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其次,通过空间调研及归纳分析,对站点近域地面剩余空间的形态布局特征、空间类别、空间成因进行研究;最后,使用行人微观仿真及对比分析方法,以自动售卖机为作为微型商业设施的典例,探索其在面状空间、带状空间、狭小空间、零散空间等不同形态类别地铁站近域地面剩余空间中的布局方式。
  研究发现:首先,地铁站近域地面绿植空间、硬质空间、建筑空间及设施空间的形态布局、规模尺度、空间开合程度变化较为丰富,不同站点之间、同一站点不同出入口之间的空间环境特征差异均较大。地铁站近域地面空间中各类活动特征受站点周边用地性质、行人流量的影响较大。各类活动一般均临近地铁出入口建筑分布,位于硬质空间或绿地空间的边缘,且以站点出入口为中心,活动强度由近及远逐渐衰减。其次,地铁站近域地面剩余空间的分布位置较为零散广泛,空间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区域人流量低、行人直线行走特性、空间环境品质差是造成地铁站近域地面剩余空间使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空间特征,通过引入微型商业设施活化地铁站近域地面剩余空间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最后,微型商业设施在地铁站近域地面剩余空间中的布局方式,主要受空间形态规模、空间设施布局、空间开合程度、区域人流量的影响。针对面状剩余空间,微型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需在满足人群使用便利性、减少对通行活动干扰的前提下,考虑后期为面状剩余空间完善功能规划预留合理空间。针对带状剩余空间,微型商业设施的布局主要通过纵向调整设施位置、合理规划设施朝向来提升布局的合理性,以达到商业活动与交通活动的耦合协同为主要目标。针对狭小剩余空间,微型商业设施布局方式相对单一局限,应合理评估布局的可行性,以达到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主要目标。针对零散剩余空间,微型商业设施对的布局应尽量利用边角间隙地,避免因为设施置入对零散空间形成二次分割。
作者: 冯雅伦
专业: 风景园林
导师: 董贺轩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年度: 2022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