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基于微小通道液冷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热特性与传热强化研究 |
关键词: |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微小通道;传热强化;多目标优化 |
摘要: |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整车综合性能。当动力电池进行高倍率充放电或在高温环境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由于电池包中动力电池布置结构紧凑,易出现电池包温度过高情况,轻则导致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下降,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重则引发单块电池或整个电池组热失控,导致安全事故发生。高效率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控制电池温度,保障其工作性能、循环寿命、热安全性以及应对电池发展趋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提出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用于高倍率动力电池的高效冷却,并基于实验数据和Bernardi产热速率模型建立单体电池产热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编写电池产热用户自定义函数,建立电池-冷板共轭传热的数值仿真模型。在常温298K(25℃)和高倍率放电条件下(2C-210A),首先探究电池散热面对电池散热特性的影响;然后对比分析直微小通道冷板和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流动与传热特性和能量流分布规律,揭示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传热强化机理;最后,建立基于电池模组的热-流多目标优化方法,分析Tesla阀间距、流道厚度和冷却液质量流量对传热强化和冷却效率的影响,获得温度控制和功耗最优的关键结构和操作参数。本文研究内容如下: (1)基于实验数据和Bernardi产热速率模型,编写单体电池产热用户自定义函数,采用Fluent建立单体电池产热模型,探究锂离子电池不同散热面对电池散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电池数值仿真的温升曲线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在环境温度为298K(25℃),放电倍率为2C(210A)条件下放电80%,相比于主面冷却,侧面冷却对电池的控温性能更佳,可将电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降低5.6K及8.5K。 (2)建立电池-冷板共轭传热模型,探究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对动力电池散热强化的影响,揭示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传热强化机理。首先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Tesla阀主要结构参数对散热性能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Tesla阀关键结构参数对冷板散热的影响较小。然后雷诺数(ReynoldsNumber,Re)在200-1400范围内,对比分析直微小通道冷板和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流动与传热特性和能量流分布规律。在中等Re条件下(Re=500),正向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相比于直微小通道冷板散热性能显著提高,最高温度降低3.8K。通过局部换热系数和湍动能分析发现,Tesla阀强化了流体冲击和混合效应,强烈的流体扰动强化了局部换热系数,具有高局部传热系数的强化单元沿流程均匀分布,提升了电池温度均匀性。进一步探究Tesla阀数量、流道数量与流道进出口位置对散热性能和压降的影响规律,通过优化,电池最高温度降低至311K(38℃),此时努塞尔数(NusseltNumber,Nu)提升近1倍,有效传热强化因子提升1.74倍,冷板换热量达到电池产热的59.2%。 (3)采用Kriging代理模型和NSGA-Ⅱ(Non-dominatedSortingGeneticAlgorithm-Ⅱ)遗传算法,建立基于电池模组的热-流多目标优化模型,探究Tesla阀间距、流道厚度及冷却液质量流量对冷却效率和传热强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降低散热效果的情况下,可将压降从50.7kPa降低到12.3kPa,降幅达75.7%,有效降低电池散热系统的能耗。 本文提出将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用于高倍率放电动力电池的散热,通过分析电池散热面散热特性、优化Tesla阀型微小通道冷板和电池组热-流分布,为动力电池热管理提供一种高效散热方式,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作者: | 山述民 |
专业: | 工程(车辆工程) |
导师: | 赖晨光;冯帅;王庆洋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重庆理工大学 |
学位年度: |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