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黄河滩区乡村聚落防洪韧性提升策略与设计研究--以长清滩区西隆村为例 |
关键词: | 黄河滩区;乡村聚落;韧性提升策略;村落建筑;居民迁建 |
摘要: | 长久以来,黄河滩区是行洪滞洪、沉积泥沙的重要区域,是滩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的发布与实施,60万滩区居民改变了苦难命运,圆了安居梦。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对城乡影响愈发严重,加之长清滩区尚存未进行迁建、易遭受洪涝灾害威胁的乡村聚落,如何应对洪涝灾害冲击、改善长清滩区人居环境以及把握防洪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仍然显得尤为重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指出,需根据滩区具体情况划分类型,因地制宜、因滩施策,统筹治理下游滩区的防洪建设与土地利用,而韧性作为当下城乡规划领域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可为长清滩区乡村聚落洪涝适应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指导思路。因此,在现实背景与政策背景交织下,应充分考虑长清滩区发展现状,逐步进行滩区乡村聚落防洪韧性提升,以保障人民安全、改善人居环境和谋求经济发展。 全文共六章,其中第一章基于宏观、政策和现实背景提出问题,梳理关于韧性城乡和黄河滩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阐明研究意义,制定研究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对韧性、韧性城乡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总结发展趋势,研究韧性理念与黄河滩区的契合性、匹配度;另一方面通过分析韧性设计案例,总结出能够增强滩区相关韧性特征的防洪韧性提升策略。第三章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确立韧性提升规划思路和韧性评价方法,基于现场调研访谈,分析长清滩区乡村聚落的扰动因素和相关脆弱性,针对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社区组织四类载体挖掘韧性特征不足方面,为提出韧性提升策略提供依据。第四章解决问题,基于韧性城乡理论、韧性设计案例研究和黄河滩区乡村聚落空间分析评价,提出生产空间——保持经济发展韧性韧性、生活空间——提升工程设施韧性、生态空间——增强生态环境韧性和社区组织——增强社会组织韧性等提升策略,进而基于提升策略与“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适应性规划构建防洪韧性系统。第五章为实践应用,选择长清滩区西隆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状分析、实地调研和问卷发放,分析村落防洪风险,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针对该村落“三生”空间与社区组织进行韧性提升。第六章对全文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成果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论文有如下创新成果:(1)在黄河滩区防洪建设领域引入韧性相关理念、方法,研究韧性与黄河滩区的契合度,解析国内外韧性设计案例,总结韧性提升策略与所增强韧性特征的关联性,为洪涝隐患下的黄河滩区乡村聚落提供创新思路、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2)面向黄河滩区乡村聚落提出防洪韧性提升思路、确定防洪韧性评价方法,继而分析评价长清滩区防洪韧性,挖掘并总结普遍脆弱性及韧性特征不足方面。(3)提出黄河滩区乡村聚落防洪韧性提升策略,构建防洪韧性系统,以西隆村为研究对象加以验证,实现西隆村整体的防洪韧性提升,并且可作为示范点,为黄河滩区乡村聚落提供经验借鉴。 |
作者: | 王势超 |
专业: | 建筑学 |
导师: | 王江;侯毅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山东建筑大学 |
学位年度: |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