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低速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组润滑及滑油供给策略研究 |
关键词: | 船用低速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组;润滑性能;滑油供给策略 |
摘要: | 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采用气缸油注油器给缸套-活塞环组提供气缸(润滑)油。合理的气缸油供给策略既能有效减少气缸油消耗、降低运营成本,又能有效避免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组部件的异常磨损,并可减少柴油机尾气颗粒物的排放量。随着电子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气缸注油器从早期的机械式发展到电子控制式,气缸油的消耗率大幅降低,这主要得益于电控注油器可实现更灵活的供油策略。当前电控气缸注油器尚无国内品牌,全部依赖进口;由于技术垄断,与供油策略相关的核心技术鲜见公开。同样,在气缸润滑方面的理论研究中,低速机成熟度与中、高速机相比相差甚远,目前还没有一款成熟的气缸润滑仿真软件。因此,开展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气缸注油润滑及供给策略研究,对推动电控气缸注油器的自主研制有较强的技术支撑。 本文以某型船用低速柴油机为对象,针对其缸套-活塞环组润滑性能及供油策略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取得结论如下: (1)采用有限差分法,通过Matlab语言编程求解平均雷诺方程,建立了适用于低速二冲程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组的润滑仿真模型,并通过缸套-活塞环专用摩擦磨损试验台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模型计算精度满足缸套-活塞环润滑性能分析要求。 (2)根据Greenwood和Tripp提出的粗糙表面接触理论,选择4种入口油膜厚度(5μm、4μm、3μm、2μm),利用上述润滑模型计算了单道活塞环与缸套间最小油膜厚度、气缸油堆积量等参数,并分析了缸套-活塞环润滑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当入口油膜厚度为5μm时,活塞环在整个行程都处于富油润滑状态时,继续加大注油量,活塞环在各曲轴转角处的最小油膜厚度不再增加;当入口油膜厚度为4μm和3μm时,最小油膜厚度在上、下止点附近基本不变,行程中部开始变小,出现贫油润滑状态,且范围逐渐扩大,行程中部仍处于动压润滑状态;当入口油膜厚度为2μm时,行程中部最小油膜厚度继续变小,进入混合润滑状态,摩擦损失显著增加。在发动机实际工作中应保证中部有足够的滑油供给,避免出现混合润滑状态导致加速磨损。 (3)根据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气缸注油润滑的工作特点,确定了“注油定时”“注油率”和“注油孔位置”三个因素作为影响气缸润滑性能的关键因素。以降低缸套-活塞环(组)摩擦损失功为优化对象,对单道活塞环润滑性能进行计算分析,确定上述三个因素的合理取值区间,为活塞环组综合优化分析提供计算边界条件。计算结果表明,注油孔位置选择在活塞行程中上部,适当增加注油率和提前注油都有利于改善活塞环贫油润滑状态。 (4)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综合分析了“注油定时”“注油率”和“注油孔位置”三个因素对活塞环组摩擦损失功的影响程度。试验计算结果表明:当缸套表面入口油膜厚度为3μm时,三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注油定时>注油率>注油孔位置”;当缸套表面入口油膜厚度为2μm时,则为“注油率>注油定时>注油孔位置”。 (5)结合遗传优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以活塞环组摩擦损失功最小为优化目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量化分析。优化设计表明:当缸套表面入口油膜厚度为3μm时,最优组合为“注油定时(超前)+8ms、注油率为0.9g/kW·h、注油孔位置转角140℃A”;当缸套表面入口油膜厚度为2μm时,最优组合为“注油定时(超前)+12ms、注油率1.0g/kW·h、注油孔位置转角100℃A”。 |
作者: | 张继耘 |
专业: | 轮机工程 |
导师: | 贺玉海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武汉理工大学 |
学位年度: |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