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理论与方法
论文题名: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理论;FCM聚类;车速限制;不良驾驶行为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量高等级山区公路的建设,为实现山区快速便捷的交通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极大方便了山区与外界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提高了生活质量。然而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的多发性及事故的严重性,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且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可见山区公路交通安全保障问题已成为我国交通事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亟需开展相应的保障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本文依托京珠高速粤北段、成渝高速重庆段及沈大高速三条典型山区高速公路2005~2008年的5426起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在充分分析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点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理论与方法,旨在通过对相关理论方法的研究探索,为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与运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整体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论文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进行界定,分析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关系,建立公路线形指标(平曲线半径、平曲线转角、纵坡度、竖曲线半径、弯坡组合指标)与事故率指标间的关系模型,对比分析驾驶员、车辆、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改善交通安全状况的治理措施。
   在对已有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进行分析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事故多发点鉴别与诊治技术。针对事故多发点的道路条件、交通流条件等影响因素数据集,构建了基于FCM聚类的山区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方法,并结合京珠高速粤北段的工程实例,对初步识别出的13处事故多发点进行了成因分析,将18项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聚成4类,并针对曲线路段、上下坡路段及横断面分别提出了多发点的治理措施。
   结合所选取的我国三条典型山区高速公路的路侧安全调查数据,分析山区高速公路的路侧事故特征,探讨中美两国在路侧安全净区和路侧障碍物研究方面的差异;建立路侧安全水平的评价等级,进而提出路侧事故的防范对策,涵盖路侧安全设施功能提升、路侧安全性能改善建议及路侧障碍物处理三个层面;针对路侧障碍物遮挡驾驶员视野而影响驾驶安全性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驾驶员视域尺度的山区高速公路路侧安全设计方法,从水平视域和纵向视域角度保证路侧安全的设计要求。
   研究气候环境尤其是冰雪、雨、雾等不良天气条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机理,引入能见度的理念,建立了考虑车辆安全跟驰间距的不良天气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车速限制标准计算模型,据此分别给出了雾天,雨天及雪天对应不同能见度、附着系数及纵坡的车速限制标准建议,并探讨了改善不良天气条件下交通安全状况的技术措施。对不良驾驶行为进行聚类分析,提出了6种分别针对引发交通事故、导致交通冲突和影响交通运行的不良驾驶行为合理处罚尺度,给出了相应的处罚标准建议。
   本文以面向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保障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为突破点,强调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在理论方法构建及可操作性措施建议提出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①提出了山区高速公路路侧安全改善措施建议;
   ②提出了基于驾驶员视域尺度的山区高速公路路侧安全设计方法;
   ③提出了不良天气条件下车速限制标准建议;
   ④提出了不良驾驶行为的合理处罚尺度建议。鉴于本文研究的不完善之处,完善理论模型与方法、开发相应的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系统及建设成果应用示范工程等均为后续研究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作者: 杜殿虎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陈宽民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长安大学
学位年度: 2011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