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大跨径三塔结合梁斜拉桥极限承载能力研究 |
关键词: | 结合梁斜拉桥;极限承载力;时程分析法;抗震能力;应变率效应 |
摘要: |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结合梁斜拉桥,是新型的大型多塔斜拉桥结构,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所以,其结构安全性能是社会和研究人员所关心的首要问题。由于结构的安全性能是由其极限承载能力决定的,所以对该斜拉桥进行极限承载能力研究是很重要的。虽然严格地讲,桥梁极限承载能力包含静力、地震、风力、船撞、爆炸等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各种最大承受荷载能力,但其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是静力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和动力及偶然荷载作用下的抗震能力,且它们是确定桥梁结构静力和地震安全性的基础,所以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极为重要。由于该斜拉桥跨径大,桥塔多,主梁采用较柔的结合梁,所以无论是极限承载力分析还是抗震能力分析,结构多重非线性突出,结构响应影响因素多,计算难度大。因此,为保证结构运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认识结构的静、动力力学性能,对该新型斜拉桥进行极限承载力研究和抗震能力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首先研究了几何、材料非线性和结合梁界面滑移效应的计算方法,形成了大跨径结合梁斜拉桥多重非线性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其次采用塑性铰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等特点以及利用二分法计算程序使计算机自动分析和减少计算量,提出了基于塑性铰模型的斜拉桥抗震能力时程分析法;最后,针对桥梁混凝土材料的疲劳损伤和地震作用下的应变率效应会影响结构的抗震能力,研究建立了基于疲劳损伤本构模型的地震中结构混凝土应变率效应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可促进大跨径斜拉桥的极限承载力和抗震能力计算方法的进步和提高,进一步探明多塔结合梁斜拉桥的力学性能,为大型桥梁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和安全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系统研究了结构几何、材料非线性和结合梁界面滑移效应的计算方法,形成了大跨径结合梁斜拉桥多重非线性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并分析了大跨径三塔结合梁斜拉桥极限承载力特性和研究了重要非线性因素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三塔斜拉桥极限承载力为P值+4.1P活,安全系数为2.41,结构具有较高的极限承载力和安全性;中塔抗弯能力对整体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材料非线性对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响应影响相对较大,结合梁界面滑移效应和斜拉索垂度效应的影响较小。 (2)根据斜拉桥地震作用特点,系统地研究了考虑几何非线性、多维地震作用以及行波效应的斜拉桥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大跨径三塔斜拉桥在三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及行波效应,获得该新型桥梁的地震反应特性及行波效应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塔斜拉桥中塔的最大弯矩要远远大于边塔,桥塔的横向地震反应总体较小;行波效应对先到达的边塔的纵向地震反应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最后到达的边塔,但对中塔的地震反应影响很小,行波效应对结构横向地震反应的影响很小。 (3)提出了基于塑性铰模型的斜拉桥抗震能力时程分析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时程分析法的优点,采用塑性铰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等截面损伤特点,并利用二分法计算程序使计算机自动分析和减少计算量,因此分析斜拉桥的抗震能力较为简便;采用该方法既可以获得结构的抗震能力,还可以得到抗震能力状态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和结构失效模式。通过该方法研究了大跨径三塔斜拉桥的抗震能力,结果表明,基于塑性铰模型的抗震能力时程分析法计算效果较好;该三塔斜拉桥能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的峰值加速度为0.302g,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在抗震能力状态,中塔地震反应最大,是控制整体桥梁抗震能力的关键结构。 (4)建立了基于疲劳损伤本构模型的地震中结构混凝土应变率效应分析方法。因为桥梁混凝土材料在运营使用过程中受到疲劳荷载作用而会出现损伤,而在地震作用下又具有应变率效应,两者都会影响结构抗震能力,所以分析计算时应当予以考虑,以准确评价结构地震安全性。为此,基于边界面理论和连续损伤力学理论,推导了应变控制的拉、压混凝土疲劳损伤本构模型,并通过对应变能释放率进行Perzyna粘性规则化,形成了包含静力、应变率相关及无关的统一疲劳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与文献模拟试验进行对比验证,表明模型计算效果较好。由此建立了基于疲劳损本构模型的结构混凝土应变率效应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在地震作用下斜拉桥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进行了应用性分析。 |
作者: | 王龙飞 |
专业: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导师: | 刘沐宇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武汉理工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2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