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高应力软岩隧道施工过程力学效应规律及围岩控制研究
论文题名: 高应力软岩隧道施工过程力学效应规律及围岩控制研究
关键词: 高应力软岩隧道;施工过程;力学效应规律;围岩控制
摘要: 由于高应力作用下软岩的力学响应更为迅速和强烈,研究软岩工程应从施工过程就开始关注工程的力学效应,探讨力学影响与围岩损伤规律,以指导工程施工设计和方案优化。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在高二次应力作用下软岩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破坏,所以围岩大多数情况处于峰后状态。以往研究多关注围岩的峰值强度,选择合适的支护方案保证围岩及锚固系统处于峰前而不发生破坏,因而多采用弹塑性模型作为岩石强度判别准则,而实际上岩石尤其是软岩峰后会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现象,即弹性模量为负值。因此,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开展大变形机理和灾害预测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大变形的防治措施和综合治理技术,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促进软岩大变形研究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依托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工程的实际条件,利用室内岩石力学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围压下软岩峰后力学特性,以及锚固对围岩的强化作用;分析了软弱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和不同支护技术条件下围岩应力-裂隙场演化机理。利用弹塑性力学理论,以Mohr-Coulumn强度准则和应变软化模型为判别方法,对高应力软岩的塑性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判别塑性区破坏程度和范围的理论公式,并针对木寨岭隧道进行了支护方案的设计。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对木寨岭隧道软弱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详细测试,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砂岩岩体属于Ⅳ级岩体,泥岩属于Ⅴ级岩体。
  (2)岩体强度一定时,随着预紧力的提高,锚固岩体的E、c和φ值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锚固岩体峰前变形主要表现为弹性,垂直方向(加载方向)的变形大于横向变形,峰后出现主破裂面,变形以该面的剪胀变形为主,即自由面方向的横向变形。因而,预紧力锚杆对峰后岩体的加固作用更为显著。
  (3)试样锚固后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与锚杆受力存在着对应关系,锚固岩体屈服之前,锚杆受力增加缓慢;屈服点之后,锚杆受力急剧增加;峰后软化阶段锚杆受力逐渐增加,流动阶段锚杆受力处在不断的调整下降中。相同预紧力作用下,岩体强度越高,锚杆受力增加幅度越小;相同岩体条件下,高预紧力锚杆受力增幅较小;软弱岩层破坏后,预紧力损失比坚硬岩层大,而预紧力锚杆对软弱岩层的作用比坚硬岩层明显。
  (4)讨论了岩石材料的应力-应变峰后曲线的变化特征,依据测试的围岩力学响应特征(应力-应变曲线),运用FLAC软件的应变软化模型功能,对弹塑性模型和应变软化模型对岩石的力学响应特征的表征进行了对比。应变软化模型计算的现场施工和支护过程中岩石的力学响应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5)分析了锚固作用及锚杆预紧力对试样力学特性的影响。加锚杆后试样强度增加幅度大,是原来没有锚杆时的3~4倍。使用弹塑性模型进行计算时,试样不但最大强度增加,残余强度也相应增加,实际上锚杆的锚固作用只是增加了试样在破坏前的整体强度,当试样破坏后,锚固作用失效,试样也就恢复了原有的力学特性。
  (6)锚杆增加预紧力后,强度比不施加预紧力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明显。由于数值计算的预紧力是使用的应力加载,在整个加载的计算过程中预紧力一直存在,所以在试样母体单元被破坏后,由于预紧力的约束作用,使破坏后的试样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变形余地。此结果表明,在使用锚杆为主的主动支护方式维护隧道时,给锚杆施加一定的预紧力非常必要的,但在高应力软岩条件下,隧道的变形往往不可避免,在巷道变形一定程度后,要继续重新给锚杆施加一定的预紧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已经有变形损伤的围岩施加约束,防止变形继续扩展,同时还能增加整个围岩-锚杆系统的强度,以承担更大的应力载荷。
  (7)对木寨岭隧道在无支护和锚喷支护两种情况的相似模拟实验表明,锚喷支护能够提高围岩承载的应力水平,比无支护时增加了1.7倍。锚喷支护情况下,破坏裂隙从锚固范围以外开始,破坏后锚固范围内岩体仍较完整,呈整体环状锚固带,锚固带内岩体变形不明显。
  (8)依据Mohr-Coulmn应变软化模型对软岩隧道围岩应力场及塑性区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软岩隧道在高应力作用下围岩的各分区范围确定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围岩变形控制方法。
作者: 张结红
专业: 建筑安全工程
导师: 门玉明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长安大学
学位年度: 2012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