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会议论文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城市典型地区PM2,5化学组成、区域传输及来源解析
题名: 城市典型地区PM2,5化学组成、区域传输及来源解析
正文语种: 中文
作者: 熊鹰 周家斌 胡燕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化学组成 形成机制 远距离传输 源解析
摘要:   基于武汉市3个功能区PM2.5样品采集和化学分析,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对城市典型地区PM2.5的化学组成、区域传输及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大气PM2.5的质量浓度为18.9~454.4 μg/m3(年均值144.7 μg.m3),PM2.5浓度呈现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为工业区>交通区>植物园.全面分析了PM2.5中18种无机元素、9种水溶性离子及125种有机物,其中无机元素以Fe,Ca,Al,K,Na,Mg,Zn和Pb的含量较高;水溶性离子中SO42-,NO3-NH4+和Ca2+的年均浓度总和为32.16 μg/m3,占水溶性离子总量的88.4%.离子平衡分析表明武汉市PM2.5中阴离子相对亏损,全年离子整体水平偏碱性.基于受体模型的源解析结果显示,贡献因子分别为:柴油车排放(12.29±11.39 μg/m3)、汽油车排放(2.67±2.46 μg/m3)、燃煤(6.21±2.84μg/m3)、生物质燃烧(1.35±1.45 μg/m3)、食物烹饪(1.21±1.49 μg/m3)、植物碎屑(0.37±0.49 μg/m3)、硫酸盐(12.42±4.16 μg/m3)、硝酸盐(9.92±6.54 μg/m3)、铵盐(8.31±3.85 μg/m3)、其它有机物(19.38±7.83 μg/m3).此外,通过卫星火点数据、后向轨迹模式及示踪物分析,对2 011年10.10~10.12日武汉市一次大面积的重度灰霾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安徽(33%),浙江(22%)及江苏(17%)等地区的秸秆燃烧经过气团远距离传输是造成此次灰霾期PM2.5浓度急剧上升的主要因子.
会议日期: 20160507
会议举办地点: 北京
会议名称: 第二十届SO2、NOX、PM2.5、Hg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
出版日期: 2016-05-07
分类号: P61 X51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