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
论文题名: 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
关键词: 土结接触面;粘聚区域模型;强化有限单元法;直剪试验;水平向地震;复变函数理论;圆形隧道
摘要: 城市化促进了城市地下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中城市相继开展了大规模地铁建设,其中部分城市位于地震高发地带。近年来强震频发,地铁隧道等地下结构抗震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圆形隧道地震响应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等方法,对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渐进破坏机理和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通过土与结构接触面剪切试验揭示了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剪切变形特征及破坏形式,基于界面力学提出了反映接触面变形性态的土结相对位移描述方法,明确了土结接触面相对位移的内涵,并建立了相应的能考虑应变软化特性及接触面法向脱离、切向滑移破坏的粘聚区域本构模型,基于强化有限单元法构造了无厚度接触面单元,揭示了直剪试验过程中接触面渐进破坏机制,指出直剪试验得到的平均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不能真实反映土结接触面应力和变形特征。
   (2)基于实体弹性理论,采用复变函数级数解法,获得了地震剪应力作用下,土结接触面“完全粘结”和“光滑接触”时深埋圆形隧道的拟静力解析解及考虑接触面渐进破坏过程的半解析解。分析表明,在强地震剪应力作用下,土与结构接触面在正负45度位置最先发生剪切破坏。随着地震剪应力的增加,剪切破坏区域逐渐向两侧扩展。受接触面渐进剪切破坏影响,强地震作用下结构轴力远小于“完全粘结”,但高于“光滑接触”条件轴力,而弯矩值则几乎与“光滑接触”的结果重合。
   (3)饱和砂土自由场地动响应分析表明,地震剪应力折减系数沿深度的分布不仅与地震峰值加速度有关,还与地震波形、振动历史和场地土体性质有关.当峰值加速度较小时,Seed等提出的rd经验公式能反映折减系数沿深度的变化规律,但由于不同时刻土骨架软化程度不同,rd计算值间的差异可达10%;当峰值加速度较大、砂土液化时,rd随深度变化受液化区域影响显著,经验方法不能反映这一特性。
   (4)单相和饱和砂土场地中圆形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表明,结构内力和变形与地震动时程相关,单纯以加速度峰值作为抗震设计指标难以合理反映结构响应;常见地铁隧道对周围土体的影响范围约为一倍管径,结构变形主要受场地变形控制;对于高烈度地震,场地塑性变形使得基于自由场位移的隧道设计方法过于保守。基于此,提出了适用于高烈度地震的、基于修正自由场位移的圆形隧道拟静力设计方法。
   (5)在系统评价浙江大学新建土工离心机ZJU400及振动台性能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激励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自由场地和含隧道场地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不同场地中孔隙水压力和加速度及结构应变的监测,获得了不同波形、不同烈度地震动作用下自由场应力折减系数沿深度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圆形隧道对周围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隧道本身的变形性态,验证了基于修正自由场位移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作者: 韩超
专业: 岩土工程
导师: 凌道盛;陈云敏;周燕国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浙江大学
学位年度: 2011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