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船舶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的理论优化及试验研究
论文题名: 船舶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的理论优化及试验研究
关键词: 船舶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能流特性;朗肯-带再生器
摘要: 在各行各业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作为国际贸易主要的运输工具,船舶消耗着巨大能源的同时也受到了国际排放法规的严苛限制,其节能减排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船舶的能流平衡分析来看,大型二冲程柴油机的热效率高达48-51%,但仍有一半左右的能量以废气、缸套水和增压空气等废热方式释放到环境中,余热能量巨大。由于船舶发动机具有运行工况稳定以及可以直接使用海水作为冷源等优点,促使船舶发动机余热回收利用成为船舶节能减排领域中一个极具潜力的技术手段。基于此,本文针对船舶余热能量达和船舶存在电、冷等多能量需求的特点,以提高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总能效率为目标,对船舶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系统展开了理论探索和试验研究。
  本文以瓦锡兰12RTA96C低速船舶柴油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对发动机的能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按照发动机燃油成分和进气参数,通过燃烧反应方程式推导方法分析了排气成分的含量,采用混合气体的混合法则对发动机排气的热物性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余热源在不同发动机工况下的“能流”和“?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为余热回收系统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各热源的能量和量均增加,在所有余热源中,发动机排气能量最大,在110%CMCR工况下达到最大值42808kW。同时,当发动机负荷增加时,增压空气的能量和?量比例增加,缸套水和排气的能量和?量比例却减小了。
  在探明船舶发动机余热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数学模型,开展了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为试验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根据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等因素筛选了11种工质,展开了蒸发压力、冷凝温度和发动机工况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大部分选取的工质,余热回收系统的输出电量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且存在最大值,随着冷凝温度的减小而增大,在发动机大负荷下余热回收潜力巨大。Cyclohexane作为工质时系统的净输出电量最大,发动机的热效率达52.08%,比原机提高6.5%;而使用水作为工质时系统的热效率和效率最高。
  以YC6L330-30柴油机作为船舶发动机模拟机器,建立了导热油中间换热的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试验平台,进行了采用膨胀阀和透平式膨胀装置时的系统性能研究。当发动机在转速1700rpm、功率225kW工况下运转时,膨胀阀进口工质?最大达到19.3kW,占发动机功率的8.58%;当动机在转速为1900rpm、功率为228kW时,透平膨胀装置所产生的最大发电量仅为253W,占发动机功率的0.11%。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为提高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总能效率,在简单朗肯循环的基础上,分析了缸套水预热系统、水蒸气中间再热系统、水蒸气双段双压系统、双级朗肯循环系统和朗肯-吸收式冷电联产系统等5种不同循环结构的余热回收热力系统,构建其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蒸发压力下,除了缸套水预热系统外,其余的余热回收系统的净输出电量均比简单朗肯循环高,朗肯-吸收式冷电联产系统总能转化效率最高,其最高等效输出电量达6068kW,此时其电量和制冷量分别为2927kW和12765kW,符合船舶上多能量需求的特点,是适合船舶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对选定的朗肯-吸收式冷电联产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按照船舶上的能量需求,采用朗肯-带再生器的吸收式冷电联产系统对电量和冷量输出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降低冷量输出的基础上增加电量输出。系统的输出电量增加到5121kW,而制冷量降低为489.3kW。不仅数量上满足供需平衡,而且能质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匹配。
作者: 梁友才
专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导师: 舒歌群;田华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天津大学
学位年度: 2014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