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电气化铁路受电弓/接触线摩擦磨损性能及电特性研究
论文题名: 电气化铁路受电弓/接触线摩擦磨损性能及电特性研究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受电弓;接触线;摩擦磨损;电特性;使用寿命
摘要: 电气化铁路机车的驱动功率约为8000~10000 kW,通过一个受电弓与接触线的滑动接触将其传递到行驶的列车。受电弓/接触线系统由于工作条件恶劣,运行过程中的拉弧与温升导致受电弓滑板和接触线材料磨损严重。弓网系统的使用寿命主要由受电弓滑板和接触线材料的磨损寿命决定。我国电气化铁路机车的受电弓滑板基本依赖进口,消耗巨大。进口受电弓滑板材料的磨损寿命也很低,只有8~10万公里/根。因此,开展受电弓滑板/接触线摩擦磨损性能及电特性的研究能够对国产机车受电弓滑板材料的开发和选用提供重要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在交、直流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以电气化铁路常用的受电弓滑板/接触线材料为摩擦副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几种受电弓滑板/接触线材料在不同的支撑刚度、法向载荷、速度、电流下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并探讨接触刚度和法向载荷对受电弓滑板/接触线电接触性能的影响。通过观测试验过程中温度变化及放电现象,探寻弓/网系统中拉弧现象的产生机理及放电强度的影响因数,并系统地研究了接触副温度和放电强度对受电弓滑板/接触线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显微硬度仪、温度测量仪、数码相机、表面轮廓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能谱仪等分析手段,有效地观测了接触副温度升高和离线电弧的发生,并系统地研究了受电弓滑板/接触线材料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当接触刚度k=19000 N/m和法向载荷Fn=160 N时,接触副的放电强度和放电频率得到抑制。销试样磨损率、磨损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损伤都明显减弱;且接触副的摩擦系数稳定。适当接触刚度和法向载荷减轻了受电弓滑板/接触线高速滑动过程中的振动和撞击,它们良好接触使得接触副的离线几率和放电强度减弱,从而减小电弧烧蚀对接触副材料的损伤。因此,适宜的接触压力和支撑刚度能使受电弓滑板/接触线保持良好的接触、延长受电弓滑板/接触线材料使用寿命,又能保证机车的稳定受流、保障列车的稳定运行。
   2.采用电弧照片来研究试验过程中的放电强度。采用电路中的平均电流和电流损耗率来评价接触电路受流质量的好坏。平均电流越大,电流损耗率越小,电路中受流质量越好,反之亦然。
   3.在电滑动摩擦过程中,出现火花放电和电弧放电两种现象。当接触副发生离线时,接触副间的气体被击穿形成放电,其极性、接触面积和材料特性是造成不同放电现象的主要原因。放电强度随着电流和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而减弱,随着弹簧刚度的增加而先减弱后增强。摩擦热、电流热和电弧热导致了接触副温度升高。无电流时,摩擦副表面温升很低,仅为38℃,通入电流后摩擦副温升显著增加,电流为I=50A时,接触副温度达到110℃。
   4.摩擦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快速减小,最后趋向稳定;而随着放电强度的增加而稍微增大;温度比电弧放电对摩擦系数的影响更明显。碳滑板磨损量随着接触副温度的增加缓慢增大,而磨损量随着放电强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大;电弧放电比温度对碳滑板磨损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无电弧放电时,接触副的主要磨损机制是温升引起的粘着磨损、氧化磨损和剥层磨损;有电弧放电时,接触副的主要磨损机制是电弧放电引起的电弧烧蚀、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在电滑动摩擦磨损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磨粒磨损和材料的转移。在弓/网系统中,应采用降温措施来减小接触副材料的热磨损。尤其是尽量减少离线拉弧现象,避免电弧烧蚀对材料的损伤,延长接触副材料的使用寿命。
   5.纯碳滑板/铜接触线在交流高速下摩擦系数为0.24~0.35,有电流时的摩擦系数明显低于无电流时的摩擦系数。无电流时碳滑板磨损率很低,且磨损面积、磨痕深度及表面粗糙度很小;有电流时碳滑板磨损率为无电流时磨损率的10倍,磨损面积和磨痕深度显著增加,表面粗糙度为无电流时的2~3倍,且磨损表面滑动方向上出现电弧烧蚀的黑色流线。滑动速度、法向载荷对受电弓滑板材料磨损性能影响较小,电流作用引起的高温磨损和电弧烧蚀磨损是造成碳滑板磨损加剧的主要因素。纯碳滑板/铜接触线在交流高速下磨损机制呈现为磨粒磨损、电弧烧蚀和氧化磨损,并伴随着材料的转移。
   6.浸金属碳/不锈钢、纯碳/纯铜配副对磨时,接触副的摩擦系数稳定且较小,磨损量也较低,符合受电弓滑板/接触线配副的选择要求。而浸金属碳/纯铜接触副的摩擦系数较大,磨损量较高,且运行过程中发生粘着、并发出异常的噪声。对于弓网系统,受电弓滑板、接触线配对使用时要尽量避免电弧放电、尖叫和粘着现象,以免造成受电弓滑板/接触线材料磨损的加剧和影响周围的环境。
  
作者: 丁涛
专业: 机械设计及理论
导师: 陈光雄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年度: 2010
正文语种: 中文
相关文献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