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震后公路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估方法及固技术研究
论文题名: 震后公路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估方法及固技术研究
关键词: 震后公路;路基边坡;滑坡治理;抗滑桩设计;评估方法;加固技术
摘要: 人工挖孔抗滑桩是我国开发的一种支挡结构,具有抗滑能力强、适用条件广泛、不易恶化滑坡状态、施工安全简便,并能进一步核实地质条件等突出优点,同时可以和其他边坡治理措施灵活配合使用。迄今为止,它是在滑坡治理中应用最多的工程结构物。但近些年来,已经工作的抗滑桩出现了失稳、失效等问题,尤其地震突发因素引起的桩体破坏及失效影响了加固坡体的稳定。分析、评估抗滑桩在使用过程中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关系到整个抗滑桩工程的安全,所以地震之后对抗滑桩的工作状态评估尤为重要。
   本文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震后公路路基、边坡与支挡结构安全性检测评估及修复加固技术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根据国内外资料收集和汶川震后灾区公路现场调研,归纳总结了公路抗滑桩病害常见类型,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造成具体病害的原因。②理论分析了抗滑桩工作状态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理正岩土软件计算分析了不同桩长、锚固深度、混凝土强度对抗滑桩内力的影响。③分析了两种应用广泛的抗滑桩无损检测方法,低应变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检测分类标准及注意事项。④通过FLAC3D软件模拟分析了公路抗滑桩由于地震发生损伤后,对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本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①公路抗滑桩病害常见类型为:桩体被剪断或折断、桩顶位移超限、桩的侧向承载力不足、越顶、桩间土拱效应失效、变形体整体失稳。②影响抗滑桩工作状态因素包括:水平荷载、桩长、桩身完整性、钢筋笼长度及锈蚀程度、混凝土强度、地震等。③低应变反射波法存在大直径桩的尺寸效应问题和嵌岩桩的波动消散问题,声波透射法得到结果较前者精确,但是需要在施工时预先埋置检测管。④以边坡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对抗滑桩整体工作状态进行评估分级。数值分析计算表明桩体损伤程度达到40%时,对抗滑桩工作状态产生较大影响,当损伤程度达到50%时,边坡安全系数表明,抗滑桩已经接近完全破坏,没有修复的必要了。⑤针对抗滑桩不同病害总结了适宜的治理方法。如增设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框架、新增抗滑桩、钢花管注浆、桩间排水措施等。
作者: 李春生
专业: 道路与铁道工程
导师: 柴贺军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年度: 2011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