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货物运输通道的演变及实证研究 |
关键词: | 货物运输;运输通道;演变;运输方式;系统成本;通道规划;市场竞争力分析;用户成本;外部成本;运输需求;货运通道;交通;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政府;运输服务;运量;相互作用;体系规划;互动关系;规划方法 |
摘要: |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运输需求的增长,也直接导致交通结构的变化。由于区域资源条件的差异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某些地区,会形成需求相对密集的条形地带,即运输通道,这类通道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运输服务。资料表明,我国的货物运输量主要集中在几大主要的运输通道。对于发展中的地区来说,采用何种方式以及在何时提供这些运输服务正是通道规划的任务。因此,运输通道的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整个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以货物运输为对象,在充分考虑综合交通网络上不同方式技术经济特点及其提供的服务水平差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运输通道中货物运输体系规划的相关方法与实证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通过分析货物运输通道的基本类型与运行特征,总结了运输通道供需平衡的基本模式;从货运通道形成过程出发,提出了运输通道吸引腹地范围的分析与确定方法。论文以欧洲莱茵河通道和我国京九运输通道为例,验证了运输通道的演化规律,指出了政府执行力对通道成长速度的重要影响。 (2)深入剖析了货运通道内社会经济发展与运输需求的互动关系,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互动关系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运输弹性系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并以1985-2008年广深通道的演变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深通道运输需求关联度最大的要素初期是经济总量(GDP)与人口(城市化)水平,随着沿通道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关联最显著要素转变为反映社会与经济活动的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非原来的GDP等指标。这对研究其他货运通道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3)结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研究了运输通道内不同运输方式竞争力的内涵,建立了不同运输方式的市场竞争力分析与评估模型;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原理,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研究了影响运输方式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指出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准时性、快速性、经济性、方便性、货物安全性、货物价值损失等6个微观影响因素的货物运输通道内运输方式竞争力模型,提出了可操作的参数标定与选择方法。结合我国西部某煤炭运输通道中公路和铁路两种方式竞争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相关参数对运输方式竞争力的具体作用,找出了提高既有运输方式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并为探讨既有通道内新建运输方式或新建运输线路(途径)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手段。 (4)在借鉴既有运输通道规划方法基础上,研究了运输通道规划与运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从需求(用户)和供给(政府)两方面研究了货物运输通道规划的目标,重构了基于需求侧的用户成本与基于供给(政府)侧的系统成本概念,阐述了货物运输通道系统成本的内、外部成本及其技术经济内涵。研究认为:系统成本体现了规划主体(政府)的目标,用户成本则决定着实际的方式分担结果;规划主体可以通过政策措施来影响通道中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缩小系统成本与用户成本之间的差距。由于系统成本中外部成本的作用,由系统成本决定的社会均衡运量要比由用户成本决定的用户理想运量要小,且外部成本占系统成本中的比重越大,社会均衡运量与用户理想运量的差距越大。 (5)通过货物运输通道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将综合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与服务水平(效率)结合起来,提出了综合货物运输通道规划的原则和目标,构建了基于系统成本分析的货物运输通道规划框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对运输通道规划方案的具体内容与规划方法进行了深入阐述;研究结论可以为区域货物运输系统的规划提供参考。 货物运输通道的规划与发展深刻影响着相关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形态,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十分复杂。本文仅讨论了其中的部分问题,许多内容还有必要开展更加全面、持续的研究。 |
作者: | 邵俊杰 |
专业: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导师: | 毛保华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北京交通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0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