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或高速公路与干道公路交叉起着转换交通流量、梳理和控制车流的作用,对周围地区交通量的吸引与分配、物资的运输与集散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地方公路网交错布置,为实现交通流的转换而又必须设置互通式立交时,容易出现近距离“互通式立交群”,导致道路的拥堵和交通事故,所以互通式立交区域是整个高速公路系统的瓶颈路段。为提高互通式立交区域的通行能力、营运效益、安全性等,本文力图从宏观和微观的交通流理论研究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
首先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间距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影响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因素,包括交通密度、分合流区及交织区的交通流特性、交通标志和信号的布置、驾驶员的舒适性、经济因素和环境景观等;然后通过收集全国百余处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资料,充分考虑设计存在的时间和地域差异性,统计分析我国主要互通式立交的构造长度,并与模型值进行比较验证,确定不同类型互通式立交的构造长度。
对于独立的两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距的确定,是根据道路使用者的生理特性、行驶舒适性以及道路交通状况,考虑驾驶员最不利的行驶方式,采用车道变换理论确定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对于以辅助车道相连的两相邻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确定,首先运用我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对交织区的运行状况分析方法,以密度作为评价运行质量的主要效率指标,在满足目标服务水平(二级服务水平)时的交织段长度作为确定辅助车道最小长度的控制条件;然后基于交通冲突技术,以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为建模工具,在选取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满足目标安全等级(较安全)的辅助车道最小长度,最后比较验证满足目标服务水平和目标安全等级的最不利情况作为辅助车道的最小长度,进而确定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
论文的研究为系统地解决互通式立交区域交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与参考,并对现有规范有关互通式立交间距的规定进行技术更新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