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基于MTS-NetSLab系统的多跨桥抗震混合试验方法研究
论文题名: 基于MTS-NetSLab系统的多跨桥抗震混合试验方法研究
关键词: 多跨桥;混合试验;内部命令控制;抗震试验
摘要: 混合试验源于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是一种集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于一体的先进抗震试验方法,可以对结构进行类似于有限元的精细化计算分析,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形成功能强大的“网络协同混合试验方法”,此方法是目前国际土木工程学术界的热点前沿课题,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已经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基础性研究。
  基于实验室现有的试验资源和计算资源,本文针对混合试验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跨桥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与传统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相比较,指出混合试验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模型中集成了多个非线性试验单元,从而可以对结构进行更为精细化的整体分析而非单独的构件分析,并且可以基于互联网技术将异地分布的多个结构实验室连接起来协作进行大比例或足尺结构试验,从而共同开展更为复杂结构的抗震试验研究。
  2.针对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MTS结构试验系统,基于FlexTest GT控制器及MTS793系列控制软件,提出了一种基于内部命令控制的混合试验方法,利用VB_COM接口程序控制输入输出,实现对GT控制器的控制,进一步开发了三个程序:站监测程序、正弦波加载程序和斜坡加载程序,并将斜坡加载程序嵌入 NetSLab-Tester中,通过建立一个 Master-Slaver网络进行了 MTS与NetSLab之间的对接集成。在实验室局域网范围内进行了一根悬臂钢柱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化了试验连接并提高了速度,为混合试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但对试验系统硬件和软件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 Master-Slaver网络可以有效地起到保护系统操作计算机的目的。
  3.针对多跨桥混合试验中一个柱试验单元,设计了4个钢筋混凝土短柱模型,基于M. J. N. Priestley et al抗剪承载力设计方法进行了FRP加固计算,并进行了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为预先了解试件力学特性,基于ANSYS和OpenSees两种软件建立了未加固短柱和加固短柱的数值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单调荷载、拟静力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FRP加固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延性,而对承载力提高幅度较小。
  4.利用上述设计的短柱试件进行了未加固短柱和加固短柱的抗震拟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在小测移范围内基本不改变刚度,更主要的作用是提高构件的延性,使剪切破坏向弯曲破坏转化。
  研究多跨桥混合试验中的数值积分算法及加载控制方法:研究 ACD-Newmark组合算法和一种限值保护下外位移加载控制方法,进一步实现了连续斜坡逼近加载技术。以一个多跨桥模型结构为例,试验单元为 CFRP加固短柱模型,在实验室局域网范围内进行了弹性阶段、塑性局部破坏以及局部破坏后二次加载三种工况下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误差限及延迟时间是确保加载精度和缩短试验时间的有效手段;在产生塑性变形、局部破坏之后,在一定位移范围内,试件具有稳定的二阶退化刚度,刚度值约降为未破坏时的1/3,与拟静力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为后续互联网协同混合试验中数值单元的设置提供参考。
  5.为适应目前的单自由度网络协同混合试验系统,设计了针对多跨桥抗震试验相应的两种简化方案,并进行了 NetSLab软件的网络环境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网络通讯时间占整个试验时间比例很小,目前的国内及国际网络基本能够满足混合试验要求。依据 Santa Monica原型桥梁的简化模型,三校协作基于国内网络进行了四跨三柱桥梁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混合试验;依据Russion River原型桥梁的简化模型,四校协作基于国际网络进行了六跨五柱桥梁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混合试验;针对网络环境和试验时间分配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试验时间花费在逼近加载及等待作动器响应平稳这两项上,目前的网络环境基本能够适合慢速网络混合试验的要求。
  6.本文进行的两个多跨桥的混合试验是国内首次多站点网络协同示范性试验,并可以作为标准试验平台进行扩展。试验结果表明:网络协同混合试验方法实现了设备共享,为大型复杂桥梁结构抗震试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途径。
作者: 蔡新江
专业: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导师: 田石柱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年度: 2010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