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式的自然灾害,不仅直接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伴随或诱发许多地震地质灾害,而我国多山地、多地震的地理地质条件带来了大量和地震作用有关的边(滑)坡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公路将在山区修建,穿越强震区和破裂带不可避免,公路工程边(滑)坡的地震稳定性的研究尤为重要。
地震效应对边(滑)坡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动力过程,而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中,边(滑)坡的地震稳定性分析仍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拟静力法,严重影响了从定量角度进行地震灾势评估。从学科趋势来看,基于地震反应分析的动力分析理论是发展的方向,但动—静力学两种设计方法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有一个协调过渡过程,仍处于需进一步探究的阶段。本文以川藏公路通麦到105道班、西攀高速高烈度地震区路段为实验线,运用动力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方法分别对沿线松散堆积体边(滑)坡、人工路堑土质边(滑)坡进行了地震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三种地震成灾模式,据不同成灾模式的灾害程度得到灾势评判标准,完成了两类边(滑)坡地震灾势评估。同时针对具体成灾模式提出了抗震措施方案规划,并以该方案规划为指导,对实验线各边(滑)坡工点提出抗震措施建议,为该类项目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值得同类工程借鉴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体内容和成果如下:
1.运用基于FLAC—3D的弹塑性理论对川藏公路通麦至105道班沿线18个松散堆积体边(滑)坡工点及西攀高速高烈度地震区7个高路堑土质边(滑)坡工点进行天然状态下和地震作用下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实现了对沿线边(滑)坡工程地震稳定性整体态势的把握。
2.对地震稳定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松散堆积体及人工路堑土质边(滑)坡地震作用下的成灾模式评判方法,完成了实验线各具体工点地震成灾模式的预测,进行地震灾势评估。
3.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不同等级公路的抗震设防目标及场区地震烈度提出抗震设防标准,针对具体的成灾模式提出相应的抗震措施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