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文立足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利用率最大化”的本质目标,借鉴国内外城市道路功能分类的经验与教训,针对道路功能分类在规划层次后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的衔接不足现象,从交通出行时变性与交通管理匹配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概念,并对其影响因素、分类机理、分类体系、分类方法以及应用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首先,基于城市道路功能分类的现状、经验及其不足,提出了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道路功能分类是实现城市交通合理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国内外道路功能分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完善,受城市道路本质特征影响,道路功能分类具开放性、多样性、系统性和非平衡性的特征。我国城市道路功能分类在经历3次主要发展之后,目前在道路功能涵义的准确性、等级数量的合理性、等级界限的清晰性以及控制参数的全面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为道路功能分类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4层次的有效衔接,结合交通出行与交通管理的匹配关系,提出了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
其次,对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进行了解析: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是针对城市交通特征的时变性与交通基础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基于交通流、交通管理与道路的匹配关系,结合已有城市道路功能分类,依据道路硬件指标、交通出行特征、交通管理条件等相关因素,对城市道路进行进一步功能划分并控制相应技术指标的类循环过程。它是道路功能分类的延续,周期更短、因素更全面、指标更明细。
然后,研究了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的影响因素,它与城市交通各子系统相互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决定道路网络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决定了道路衔接模式,交通吸引源分布密度与强度影响了道路功能发挥,交通出行需求决定道路级配关系,交通管理水平则保障了功能的实现;反过来,道路管理功能分类结构、指标体系合理与否,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决定了道路上运行的交通出行模式与特征,确定了相应道路交通管理的基调等。
第四,探讨了城市道路管理功能的分类理论依据:城市道路功能具有空间、时间和效能三个维度关系,为实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利用率最大化”本质目标,道路管理功能分类可从“道路综合高效性管理”、“交通出行动态对称性管理”、“交通设施匹配性管理”三个机理角度并作为目标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建立了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的分类体系与应用体系:应用“逐级衔接"的分类思路,对应“干道网-衔接网-集散网”匹配模式,针对我国大城市建立了7级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体系结构:快速路、准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服务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小区道路,并对各等级道路功能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各级道路进行了详细的指标分析,建立了应用指标体系。
第六,研究了城市道路管理功能分类的数学实现方法:从交通出行递阶划分、整体判断与模型算法结合划分、道路功能客观与主观结合判断、静态与动态校验到整体与局部调整,建立了以“距离判断法”为主要思路的分类方法,确保分类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分类结果的有效性。
最后,将分类体系、分类方法应用于成都市都市区城市道路网,通过等级划分、分类方法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分析,对道路管理功能分类体系进行了良好的检验,并对成都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一定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