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跨江海隧道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研究与应用
论文题名: 跨江海隧道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混凝土管片;耐久性;界面过渡区;界面性能;界面结构;寿命预测;盾构隧道;防水抗渗
摘要: 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跨江海隧道和城市地铁的修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有相当多的交通隧道是采用盾构工法来修建的盾构隧道,而钢筋混凝土管片是一种常见的应用于盾构隧道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在跨江海盾构隧道中,管片是隧道的结构主体和防水抗渗主体,且长期处于Cl<'->、SO<,4><'2->等有害介质的侵蚀环境下,因此,对管片的性能要求特别是耐久性要求相当高。 论文研究工作来源于国家“863”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05AA332010)——《高抗渗长寿命大管径隧道管片材料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依托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工程,围绕钢筋混凝土管片耐久性技术难题进行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Functionally Gradient Concrete Segment,简称FGCS)的材料与结构设计、耐久性能、收缩性能、界面性能、制备工艺以及微观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材料-结构-性能-工艺之间的相关规律,建立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材料与结构设计、制备工艺、性能检测、耐久性评估、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 1、提出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设计理论体系。提出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全程性价比设计理念以及功能/结构一体化、长寿命化、界面增强等设计理论,建立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强度、耐久性、体积稳定性、多功能性、制备工艺方面的设计准则及其设计方法,为地下工程混凝土的梯度功能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完成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在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设计中引入梯度功能设计思路,进行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提出两种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设计方案——HPC高抗渗保护层方案和MIF高抗渗保护层方案,设计出外层高致密防水、保护层高抗渗抗蚀、结构层高强高性能和内层防火抗爆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将材料的功能设计与结构设计统一起来。 3、开发了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复合材料(Meso-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freecement-based materials,简称MIF)。取消传统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粗、细集料,引入特细砂和高活性辅助胶凝材料,并掺入减缩组分、抗裂组分、憎水组分等性能调整组分,细化或消除集料-水泥石之间界面过渡区,将材料的微观结构的改善与宏观性能的优化统一起来,开发适用于地下工程结构混凝土保护层的MIF。提出MIF的设计理论,研究其力学性能、抗渗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和收缩性能,并采用SEM-EDXA、XRD、TG-DTG、MIP、显微硬度等先进测试手段来研究其微观性能:①MIF的集料与水泥石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在距离集料表面10~30 μm处显著增大,最低达到了395MPa,远远超出传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为150~250MPa的范围,且MIF界面过渡区内的主要水化产物为C-S-H凝胶,CH晶体较少,CH晶体的取向性很不明显,因此,MIF的集料与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由传统混凝土的60~100 μm细化为30 μm以下,’从而有效地阻断了侵蚀性介质的渗入通道。 ②MIF的主要技术指标:28d抗压强度≥60MPa;Cl<'->扩散系数≤0.8×10<'-13>m<'2>/s,6h导电量<300库仑,抗渗标号≥S40。 4、系统研究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的界面性能与微观结构。采用劈裂抗拉试验、自然扩散和加速扩散试验以及ANSYS模拟来分别研究功能梯度混凝土的界面力学性能、传输性能和收缩性能,同时,采用SEM-EDXA、MIP、显微硬度等先进测试方法来研究功能梯度混凝土功能层界面的水化产物及其分布、孔隙结构特征以及界面结合情况等界面微观结构,并建立其界面结构模型: ①功能梯度混凝土进行两次浇注成型时,采用界面强化工艺——压印工艺可以提高功能梯度混凝土功能层的界面粘结强度10%~35%,产生界面增强效应,能够有效地解决功能梯度混凝土功能层界面粘结强度降低的问题。 ②与单一的高强结构层混凝土相比,高抗渗保护层与高强结构层功能梯度混凝土的Cl<'->扩散系数显著下降,采用自然扩散法测试的表观Cl<'->扩散系数D<,a>下降了25%~50%,采用NEL法测试的Cl<'->扩散系数D<,NEL>下降了1~2个数量级,采用电量法测试的6h导电量Q低于400库仑,可见,功能梯度混凝土的抗渗性明显提高,特别是其抗离子渗透性。μ③以MIF高抗渗保护层方案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为实例,采用ANSYS计算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界面结合区的最大拉应力远小于其界面粘结强度,界面结合区由于收缩引起的应力不会引起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开裂,高抗渗保护层也不会脱落,高抗渗保护层与高强结构层功能梯度混凝土界面收缩性能匹配良好。μ④高抗渗保护层与高强结构层功能梯度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和孔结构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与HPC高抗渗保护层方案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相比,MIF高抗渗保护层方案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界面结合区的显微硬度更高,界面结合区中孔半径≥25nm的孔更少,MIF高抗渗保护层方案的功能梯度混凝土从界面结合区到水泥浆体本体有较多网络状的C-S-H凝胶,以及数量较少的CH晶体,且CH晶体的取向性差,MIF高抗渗保护层方案界面结合区的结合情况要好于HPC高抗渗保护层方案的。⑤鉴于功能梯度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和材料组分的渐变过渡,提出了功能梯度混凝土基于耐久性能变化的界面结构模型和基于材料组分变化的界面结合区结构模型;根据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集料和水泥石界面过渡区厚度和CH晶体的特点,提出了普通混凝土、MIF的集料和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结构模型。 5、建立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生产与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制备工艺、压印盖板、蒸养制度、质量控制方面的关键制备技术以及性能检测技术和耐久性评估方法;实际生产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Cl<'->扩散系数为4.9×10<'-13>m<'2>/s,根据考虑多种因素作用下的Cl<'->扩散理论模型,其预测使用寿命在280年以上。研发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及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复合材料已在国家重点工程——武汉长江隧道工程上成功获得了应用。
作者: 王信刚
专业: 建筑材料与工程
导师: 马保国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年度: 2007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