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湖南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工程特性研究
论文题名: 湖南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工程特性研究
关键词: 湖南白垩系;第三系红层;红层地基;地基承载力;滑坡运移;公路路基;岩溶;地下水
摘要: 湖南省区域内存在着大量的晚白垩系及早第三系陆相沉积的红色、褐红色、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等地层,工程领域将此种地基称为红层地基。红层由于其形成条件的独特性,具有特殊的工程性质:是典型的易滑地层,雨季经常发生 数量众多的滑坡灾害;作为填料修筑的公路路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开裂;在铁路、公路工程建设中,红层地区的坡体开挖和路堤填筑经常诱发规模较大的坡体塌滑灾害,影响工程建设的进行;局部地段甚至有岩溶现象等等。在红层地区,深入了解红层的工程特性是有效利用红层的先决条件,因此对湖南白垩系、第三系红层的工程特性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分析和参考已有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湖南白垩系、第三系红层的地质形成条件及其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现场采取大量试样 对湖南白垩系、第三系红层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及力学性能试验、流变试验、渗 透试验等试验,并结合试验结果对红层的地基承载力、滑坡运移机制、流变特性、路用性能等工程特性进行了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研究成果: (1)试验研究表明红层的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蒙脱石或伊利石,并包含一些长石、云母类矿物等;红层具有浸水崩解特性,首次根据其崩解特性将其划分为C类红层、B类红层及A类红层;各类红层的物质有些不同并有规律性的变化,由此造成红层特性不同并有规律性变化。 (2)研究表明红层风化岩石分带采用六分法较为适当,其中划分指标以结合波速比和风化系数两者较为妥当。首次提出采用荷载试验及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相结合,并结合在勘察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来准确评价风化红层的物理力学 性质,进而准确的评价其地基承载力。纠正了过去机械地套用“规范”或片面依靠经验的作法。 (3)首次系统的对湖南省晚白垩系及早第三系陆相沉积红层进行滑坡运移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岩体的抗剪强度具有各向异性,沿垂直岩层层面方向抗剪强度值最大,沿岩层层面方向抗剪强度值最小:滑动面(带)是滑坡体运动的物质介 质,滑动面(带)抗剪强度的大小,决定滑坡的稳定性,滑动面(带)抗剪强度的降低是滑坡滑动的直接原因。 (4)研究表明:湖南省晚白垩系及早第三系红层存在着显著的流变性,可以用Burgers模型来描述,其瞬时弹模(E<,M>)、粘弹性模量(E<,K>)、粘弹性系数(η<,K>)和粘塑性系数(η<,M>)等四个流变特征参数均有随应力水平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但绝 大多数处于同一数量级。 (5)在红层地区修筑路基时,A、B、C三种类型的红层中,B、C类红层作为路基填筑原料必须经过一定的处理措施方可使用,而A类红层与一般沉积岩层相近,无须特殊处理措施。在修筑以红层崩解物作为填料的路基时,所采取的施工工序为:预崩解、耙压、选取填料、碾压击实隔断外界水分、掺料等。实践表明,只要措施得当采用红层修筑路基是可行的。 (6)研究发现红层岩溶机理与碳酸盐岩类岩溶机理有很大的差异,且岩溶的形态也不尽相同。红层存在着“假岩溶”、两种岩溶机制及两套与岩溶发育程度有关RCO<,3>关系的区间值。 (7)红层区域富含岩溶地下水,红层的渗透特性与岩石的矿物组成、胶结程度、孔隙结构有关。地下水对红层岩体可产生物理的、化学的和力学的作用。
作者: 左文贵
专业: 地质工程(岩土工程)
导师: 彭振斌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中南大学
学位年度: 2006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