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
关键词: | 交通枢纽;高速铁路;选址规划;客流预测;流线组织 |
摘要: |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迅猛发展之中,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促生了高铁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然而,我国高铁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理论与技术方面还很不完善。高铁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对于高铁型大型综合枢纽能否实现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交通换乘体系的双重功能具有决定作用。本文以新兴的商铁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为对象研究和探索其规划技术体系和方法,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论文首先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进行了内涌界定,确立了高铁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运营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铁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技术体系的三项关键技术: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选址规划、客流预测和交通设施布局与流线组织,展开深入研究。 在枢纽选址规划方面,论文根据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及交通体系的关系分为中心型、偏心型、外围型三种类型,并分别进行了功能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总结得到高铁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选址规划特性,指出其城市发展的催化带动功能是其选址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是与传统枢纽选址的主要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枢纽选址规划决策流程及其关键技术:宏观阶段,主要根据高铁功能、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及交通体系的关系,确定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候选区域。微观阶段,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选址规划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了四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枢纽的交通功能、枢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枢纽综合建设投资三个方面构建了十二项评价指标,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然后给出层次分析法确定枢纽选址的决策过程和方法,确定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具体位置。最后结合枢纽规模及用地条件对枢纽选址进行微调,从而确定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最终位置。论文提出的选址规划流程较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充分考了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特征需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枢纽客流预测方面,论文依据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客流组成及其特性,提出了枢纽对外客流、枢纽市内换乘客流以及枢纽周边地块客流预测技术体系和方法。在对外客流预测方法研究中,论文重点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引入对城市间客流产生的影响,以经济联系强度作为阻抗建立对外客流分布预测方法;在分析枢纽对外客流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对外交通方式及枢纽选择、市内接驳出行方式一体化的NL(Nested Logit)模犁,同时得到枢纽选择概率及接驳方式选择概率;市内换乘客流方面,论文在吸收传统“四阶段”方法预测得到枢纽分方式的交通量基础上,利用枢纽换乘客流预测与“四阶段”方法中交通分布原理的类似性,采用交通分布双约束重力模型,预测得出市内分方式的换乘客流矩阵;枢纽周边地块客流预测方面,论文采用较为传统的原单位生成法,分别对居住和商业两种建筑的出行进行了预测。论文客流预测紧扣高铁型大型交通枢纽的特点,提出的客流预测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枢纽的各类设施规模及空间布局关系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在设施布局和流线组织方面,论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已有高铁型大型综合枢纽交通组织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铁型大型综合枢纽交通组织急需解决的枢纽设施布局和交通流线组织两大核心问题。在枢纽设施布局方面,论文根据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客流行为特征,对枢纽设施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设施布局主要考虑因素,给出了主要交通设施规模的测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种传统型枢纽设施布局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提出了针对高铁型大型综合交通出行特征的枢纽设施布局模式和流线组织方法,进而从结构效用和功能效用两个方面提出了枢纽设施布局的优化模型,最后以常州高铁枢纽为例进行实例设计。论文提出的设施布局模式及流线组织方法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论文研究紧紧围绕高铁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三大核心技术,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高铁枢纽进行了测试论证,对部分现有规划枢纽方案作出了相应评价和优化建议,实践证明论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方法创新和实践指导作用。 |
作者: | 陆振波 |
专业: | 交通运输工程 |
导师: | 黄卫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东南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1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