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是一种崭新的建筑类型,是伴随国内高速公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二十年。同时,它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古代传邮建筑——古驿站。本文主体从人的行为特征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对建筑本体展开分析研究,从不同层面进行建筑类型分析,并建立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分析体系。这一做法有利于对建筑功能空间的理解和对新类型建筑的深入认识。
建筑创造的实质是运用各种手段以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因而它是与人的空间行为模式之间的对应。在本文的论述中,以建筑类型分析作为全文的主线,以建筑与人的空间行为模式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剖析此类建筑在功能空间组织、景观设计、人性化设计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旨在明确高速公路附属建筑与一般城市公共建筑设计之间的不同之处,加强建筑的类型设计特征和针对性。
本文依据大量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研究了我国公路建筑从古驿站到高速公路附属建筑的发展演变的脉络,追溯了建筑设计的文化根源。通过解析建筑设计所包含的两个研究目标:即主体人的空间行为模式和客体建筑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征,进行类型选择与类型分析。为便于论述,本文将主体研究内容分为:功能与空间、形态与景观、行为模式与建筑环境三个部分。通过对建筑特征、景观特征、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探讨,结合实例,建构了类型要素的分析体系,并概括出高速公路附属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