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基于地层变异的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论文题名: 基于地层变异的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关键词: 盾构隧道;地下工程;工程风险;随机场理论;极大似然估计;故障树分析;可靠度理论;极限平衡分析
摘要: 地层的随机分布与变异性是影响隧道工程建设的重要风险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文以上海市科委2004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隧道工程的施工监控与预警、报警系统及风险管理系统研究(04dzl2021)为依托,以上海长江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江底长大隧道工程的地层随机分布和土体变异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将其应用到上海长江隧道工程风险分析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结合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建设概况资料,将其与国内外的重要水底隧道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了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难点——超大直径(世界第一)、高水压作用(最高水压达0.6MPa)、一次性长距离(盾构施工掘进长度达7.5km)施工、穿越复合土层等,并依次对上述特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和重点讨论,列出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2)系统分析了地质勘查及土层的不确定性,并对地质钻孔得到的土层信息进行了构成分析和术语定义,建立了土层、土组的随机分布概率统计模型。由于地层由不同的土层组成,不同土层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或联合,利用所建统计模型,建立了沿隧道工程轴线上场地不同点处的土层、土组的随机分布概率计算模型。结合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场地内的164个地质钻孔资料,对其场地区域内不同土层、土组的随机分布概率进行了统计,并计算了各土层、土组沿隧道轴线方向上的随机分布规律,明确了工程各区间段的土层随机分布特征。 (3)通过引入地质统计学理论和随机Markov链模型,将土层的随机分布剖面状态转换成土层的状态转移计数矩阵,建立土层随机转移状态预测模型,并针对一维的Markov链模型,将其拓展成条件一维Markov链模型,由此建立了二维空间土层随机转移状态预测模型。结合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地质勘查资料,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工程中的重点区域土层分布状态进行了预测模拟。 (4)考虑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来源,即:空间变异性和系统不确定性,详细分析了土层参数的系统变异值和空间变异值的计算方法。通过引入工程风险分析理论,分析了土体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因素,利用极大似然理论建立了土体样本试验次数与其参数取值的风险损失函数关系,并讨论建立了土体参数试验次数的估算方法和土工试验风险效益计算。根据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土工试验数据资料,对其场地内的土体各物理、力学参数指标进行变异性分析。 (5)分析了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建设期主要风险因素和破坏类型,列出了衬砌结构风险评价等级标准,采用故障树理论建立了衬砌结构建设期风险估计的系统模型,提出了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建设期风险发生概率计算方法和风险因素重要度分析方法。结合土体参数和衬砌结构的随机变异特征,以衬砌结构的变形和受力的指标作为3项条件(判定)事件,采用ANSYS软件中PDS技术,利用工程可靠度理论对其关键3项条件基本事件的风险发生概率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针对上海长江隧道工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利用所建的故障树模型对其重点区段的衬砌结构建设期风险进行了评估与应用。 (6)讨论了盾构隧道直径大小的分类标准,分析了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开挖面的失稳破坏类型,讨论了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开挖面失稳风险发生机理。利用土体极限平衡理论和三维楔形体模型,通过研究垂直土压力、泥水介质和土体孔隙水压力等因素,推导了复合土层最小泥水支护压力计算模型,提出了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开挖面动态稳定的临界掘进速度计算方法。结合上海长江隧道工程资料和盾构控制参数,利用所建的模型和FLAC3D软件对其3个关键里程段的开挖面稳定状态进行了计算,并对不同泥水压力下开挖面的稳定风险进行了评价。
作者: 胡群芳
专业: 结构工程
导师: 黄宏伟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同济大学
学位年度: 2006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