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适应性分析及评价
论文题名: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适应性分析及评价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适应性评价;加权灰色关联度法;集散能力
摘要: 在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大城市日趋形成发达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枢纽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核心部分,其集散能力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系统的运作效率。因此,枢纽站及其枢纽设施的规划设计等微观层面的问题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本论文选择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的适应性为研究对象,剖析适应性的基本含义,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范围和侧重点。首先,根据枢纽站内各区域的功能和乘客所从事的活动类型,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划分为四类:进出站区域设施、售检票区域设施、站台区域设施和换乘区域设施。在对枢纽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枢纽设施的布局形式和主要枢纽设施的属性,总结枢纽设施的总体特征,为枢纽设施适应性分析和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本论文研究乘客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内的交通行为。通过对乘客走行行为、选择行为以及群体行为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出乘客在枢纽站内的微观和宏观交通特性。在以上理论基础上,提出枢纽环境—乘客交互理论,指出乘客和枢纽环境存在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阐述了乘客交通行为与枢纽设施属性的交互关系,乘客交通行为与枢纽组织方式的交互关系。
  通过对枢纽设施和乘客特性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把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的适应性划分为整体适应性和局部适应性两个方面,并从枢纽集散能力、枢纽服务水平、设施供给水平、设施利用率和设施可靠度等多个层面,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改进了传统的灰色关联度法,提出了加权灰色关联度法,用于枢纽设施适应性评价,并阐述了该方法的计算过程和优越性。加权灰色关联度法采用客观的权重赋值法,考虑了波动值的影响,样本采集简便,计算简便,使得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最后,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新街口轨道交通枢纽站为适应性评价实例。在实例分析中,应用已建立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加权狄色关联度法,对新街口轨道交通枢纽站进行适应性分析,给出了枢纽设施适应性评价过程和结论,并采用SP法验证了适应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作者: 徐佳逸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贾剑青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年度: 2013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