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及施工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及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及施工方法,包括:第一箱体,第一箱体内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箱体上端开有加料孔一;第二箱体,第二箱体内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箱体的侧面开有与第一箱体相匹配的插孔,第二箱体上端开有加料孔二;拉紧杆,拉紧杆贯穿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本发明有益效果:相较于传统混凝土后背墙,通过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组合的形式使用用于不同直径顶管施工作业,使用时在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罐装细砂,减少了后背墙的重量,加快了顶管施工的进度,施工完毕后需拆除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天津;12
申请人: 天津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伟;许立稳;孟令滨;程志丹;杨成亮;杨元博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23-09-18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23-11-14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2311204843.9
公开号: CN117051881A
代理机构: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石倩倩
分类号: E02D29/02;F16L1/028;E;F;E02;F16;E02D;F16L;E02D29;F16L1;E02D29/02;F16L1/028
申请人地址: 300000 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29号
主权项: 1.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箱体(2),所述第一箱体(2)内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箱体(2)上端开有加料孔一(201); 第二箱体(1),所述第二箱体(1)内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箱体(1)的侧面开有与第一箱体(2)相匹配的插孔,所述所述第二箱体(1)上端开有加料孔二(101); 拉紧杆(6),所述拉紧杆(6)贯穿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2)上开有拉紧孔一(202),所述第二箱体(1)上开有拉紧孔二(102),所述拉紧管依次贯穿拉紧孔一(202)和拉紧孔二(102); 所述拉紧杆(6)两端开有外螺纹,所述拉紧杆(6)两端对应设有螺母(7),所述螺母(7)于拉紧杆(6)螺纹连接,两个所述螺母(7)分别顶紧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1)的外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2)下端开有出料孔一(203),所述第一箱体(2)对应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开有与第一箱体(2)相对应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深度大于出料口一距离第一箱体(2)下端面的距离; 所述加料孔一(201)对应设有插板一(10),所述插板一(10)与通过螺栓与第一箱体(2)可拆卸连接,所述插板一(10)的型号有多种,不同型号的插板一(10)长度不同; 插板一(10)用于封闭加料孔一(2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1)下端远离插孔的端面上开有出料孔二(103),所述出料孔二(103)两端对应设有安装板二(104),所述安装板二(104)临近出料孔二(103)的端面上开有插槽,所述插槽二内设有插板二(5),所述插板二(5)与安装板二(104)可拆卸连接,插板二(5)用于封闭出料孔二(103); 所述插板二(5)的两端开有手抠孔(501); 所述第二箱体(1)的加料孔二(101)对应设有盖板(4),所述盖板(4)用于封闭加料孔二(101),所述盖板(4)与第二箱体(1)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2)、第二箱体(1)的上端均设有吊环(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1)内固设有竖板(8),所述竖板(8)宽度与第二空腔的厚度相匹配,所述竖板(8)上设有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的宽度与第二空腔的厚度相匹配; 所述支撑板(9)与竖板(8)铰接; 所述竖板(8)上固设有铰接块(802),所述铰接块(802)上开有铰接孔,所述支撑板(9)上固设有与铰接孔相匹配的铰接轴(901),所述铰接轴(901)位于铰接孔的内侧; 所述铰接板上开有与拉紧杆(6)相匹配的通孔(801),所述拉紧杆(6)位于桶孔内侧。 7.一种应用上述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步骤: S1、根据基坑尺寸和顶管直径选择相应的拼装方式,将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1)拼装为后背墙; S2、将拼装好的后背墙放置于基坑的指定位置,后背墙的后侧壁紧贴基坑内壁或支护结构; S3、转动支撑板(9)使支撑板(9)与顶管施工的千斤顶位置相对应; S4、在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1)内罐装细砂; S5、使用完毕后将后背墙从基坑内吊装至指定位置,打开插板二(5),放出第二箱体(1)内细砂,拆解后背墙放出第一箱体(2)内细砂; S6、转移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1)至储存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拼装方式包括: 单独使用第一箱体(2)拼装,第一箱体(2)下端安装于放置槽内,第一箱体(2)的外侧壁与放置槽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 两个第二箱体(1)拼装方式,两个第二箱体(1)的插孔对应设置,两个第二箱体(1)通过拉紧杆(6)连接; 一个第一箱体(2)和两个第二箱体(1)拼装,第一箱体(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二箱体(1)的插孔内侧; 顶管直径与拼装方式的对应关系如下: 顶管直径不大于80cm时,选用单独使用第一箱体(2)拼装方式; 顶管直径大于80cm小于200cm时,选用两个第二箱体(1)拼装方式; 顶管直径不小于200cm或顶进距离超过阈值时,选用一个第一箱体(2)和两个第二箱体(1)拼装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4包括一下步骤: S401、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1)内交替罐装细砂,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1)内交替的细砂高差不超过30cm; S402、罐装细砂完毕后,使用重物对敲击后背墙或者插入式振捣棒对细砂进行振捣,使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1)细砂密实。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顶管施工用后背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5中,使用完毕后将后背墙从基坑内吊装至运输车的料斗上方,打开插板二(5),放出第二箱体(1)内细砂,拆解后背墙放出第一箱体(2)内细砂,细砂流至运输车的料斗内。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