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
专利名称: 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在管廊底板与管廊侧墙的相接部位设置内置的转向截水板和斜向补强筋;在管廊底板和管廊侧墙的外侧设置了转角补强板、第一防水体和第三防水体;在管廊底板的底板接缝下部自下向上依次设置第二防水体、第一隔水板和第二隔水板,并在底板接缝处设置了遇水膨胀体和防裂拉筋;在第二隔水板与第一隔水板接缝处设置松散汇水体和横向排水管;在管廊内模和管廊外模上分别设置了第二控位栓和第一控位栓,并预先浇筑止水板带附近的管廊混凝土;在管廊底板和管廊侧墙转角处的内侧壁设置了后排水管和内角补强板。本发明可有效提升管廊的防水性能,增强结构整体性。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安徽;34
申请人: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闻雨;黄建波;陈林军;程文;甘凯;郭鸿杰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23-07-14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23-11-0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2310869047.0
公开号: CN117005462A
代理机构: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羽振
分类号: E02D29/045;E02D29/00;E02D29/16;E;E02;E02D;E02D29;E02D29/045;E02D29/00;E02D29/16
申请人地址: 230041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望江东路96号
主权项: 1.一种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步骤一、管廊底板与管廊侧墙相接处防水结构体预设:绑扎管廊钢筋笼(3);在管廊底板(1)与管廊侧墙(2)衔接转角处背离管廊腔体侧设置转向截水板(4), 步骤二、底板接缝下部防水结构体设置:根据底板接缝(12)位置,在地基土体(7)内挖槽填充第二防水体(13),在第二防水体(13)的上依次铺设第一隔水板(16)、松散汇水体(17)和第二隔水板(19); 步骤三、管廊外模和管廊内模支设:在管廊内模内部设置内撑箱体(32),外周设置止水板带(38),在止水板带(38)外侧的地基土体(7)上设置模板外架(40),并在模板外架(40)与止水板带(38)之间布设管廊外模; 步骤四、管廊混凝土分区浇筑:止水板带(38)两侧插设板间侧模(54);管廊侧墙(2)与管廊底板(1)相接部位设置后排水管(55),分区浇筑管廊混凝土(56); 步骤五、管廊外部防水体布设:在管廊底板(1)和管廊侧墙(2)相接部位内侧设置内角补强板(57),填充并封堵后排水管(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转向截水板(4)呈折线形,转向截水板(4)的两侧板分别与管廊底板(1)的下表面和管廊侧墙(2)的外侧壁平齐,使转向截水板(4)中间的截水斜板(5)与水平面夹角呈45°;在转向截水板(4)背离管廊腔体侧设置转角补强板(6),并在转角补强板(6)与下部地基土体(7)之间填充第一防水体(8);在转向截水板(4)靠近管廊腔体侧沿管廊侧墙(2)纵向间隔设有斜向补强筋(9),斜向补强筋(9)的横断面呈U形;并使补强筋顶板(10)与截水斜板(5)平行;所述斜向补强筋(9)包括补强筋顶板(10)和补强筋撑板(11),补强筋顶板(10)与补强筋撑板(11)垂直焊接连接;所述转向截水板(4)沿管廊侧墙(2)纵向通长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在第二防水体(13)的上表面铺设第一隔水板(16),先在第一隔水板(16)上表面与底板接缝(1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松散汇水体(17),再在松散汇水体(17)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补强连接带(18),然后沿第一隔水板(16)、补强连接带(18)和松散汇水体(17)的上表面铺设第二隔水板(19);在松散汇水体(17)的两端设置与外部抽水设备连通的横向排水管(20);在镜像相对的两板底撑墩(14)之间设置防裂拉筋(15);所述补强连接带(18)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所述松散汇水体(17)采用均匀粒径的中粗砂或大孔隙排水混凝土;所述板底撑墩(14)横断面呈直角梯形,顶端较第二防水体(13)的上表面高10~2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管廊外模包括外侧模(21)和外顶模(22),并在外侧模(21)的两侧边均设置第一楔板(23),在外顶模(22)的两侧边均设置第二楔板(24),在外顶模(22)上设置外压浆管(25);管廊内模包括内底模(26)、内顶模(27)和内侧模(28),并在内底模(26)和内顶模(27)的两侧边均设置第三楔板(29),在内侧模(28)的两侧边设置第四楔板(30),第三楔板(29)和第四楔板(30)相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30°;在内底模(26)上设置内压浆管(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管廊待浇段的内部设置内撑箱体(32),并在内撑箱体(32)面向管廊内模侧垂直焊接内撑定位栓(33),在内撑定位栓(33)上焊接与相接管廊内模方向平行的栓端撑板(34);内撑箱体(32)一端插入管廊已浇段(35)并垂直焊接连接有内撑架体(36),另一端垂直焊接连接有外撑架体(37);在现浇管廊施工接缝部位的管廊内模的外周设置环向闭合的止水板带(38),并通过第二控位栓(39)控制止水板带(38)的内侧位置;在止水板带(38)外侧的地基土体(7)上设置模板外架(40),并在模板外架(40)与止水板带(38)之间布设管廊外模,在地基土体(7)上设置底部斜墩(41);外侧模(21)和外顶模(22)的位置通过横向定位体(42)和竖向定位体(43)控制,止水板带(38)的外侧位置通过第一控位栓(44)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内撑架体(36)包括内架下柱(46)和内架上柱(45);内架下柱(46)的顶端与内撑箱体(32)垂直焊接连接,底端与内架底板(47)垂直焊接连接,内架上柱(45)的底端与内撑箱体(32)垂直焊接连接,顶端支撑于管廊已浇段(35)的顶板下表面;所述外撑架体(37)包括外架下柱(48)和外架上柱(49),外架下柱(48)和外架上柱(49)之间设置有外架顶板(63),外架下柱(48)底部设置有外架底板(64);所述内撑定位栓(33)包括螺杆和螺母,螺母两侧螺杆的紧固方向相反;管廊内模的位置通过模板定位栓(50)限定,在栓端撑板(34)上预设与第二控位栓(39)和模板定位栓(50)匹配的螺孔;所述止水板带(38)的两侧面分别设置与第一控位栓(44)和第二控位栓(39)连接的连接栓槽(51);所述模板外架(40)包括外架横梁(61)和外架立柱(62),外架立柱(61)和外架横梁(62)上面向管廊外模侧分别设置有横向定位体(42)和竖向定位体(4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在止水板带(38)两侧的外侧模(21)和内侧模(28)上分别设置可自外向内插入的控位槽板(52),先通过槽板控位栓(53)调整控位槽板(52)的位置,然后在镜像相对的两控位槽板(52)之间插设板间侧模(54);先在管廊侧墙(2)与管廊底板(1)相接部位设置插设后排水管(55),再进行止水板带(38)区域的管廊混凝土(56)浇筑施工,然后拔除板间侧模(54),随后进行其它区域的管廊混凝土(56)浇筑;在底板接缝(12)处沿管廊底板(12)纵向设置数道遇水膨胀体(5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后排水管(55)与相接的管廊钢筋笼(3)焊接连接,后排水管(55)的管口与管廊底板(1)的上表面或管廊侧墙(2)的内表面平齐;所述控位槽板(52)横断面呈π形,与槽板控位栓(53)通过螺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在管廊侧墙(2)外侧的转角补强板(6)的外侧设置第三防水体(56);在管廊底板(1)和管廊侧墙(2)相接部位的管廊腔体内侧壁设置内角补强板(57),并使内角补强板(57)与后排水管(55)焊接连接,内角补强板(57)呈L型;在后排水管(55)内部填充汇水填充体(59),并在后排水管(55)的管口设置封堵管塞(6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管廊组合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汇水填充体(59)采用粒径均匀的中粗砂或透水混凝土;所述封堵管塞(60)采用橡胶塞;在内角补强板(57)上预设供后排水管(55)穿设的孔洞。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