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主要内容:
1、山区高速公路汛期行车安全对策
借用铁路部门较为成熟的“铁路汛期安全行车雨量警戒制”的技术框架。收集沿线气象记录和既有灾害发生雨量资料,结合现场调研,分区段确定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雨量条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对各级防御标准的可能漏报率、误报率、汛期工务巡守投入总工作量等统一考虑及比选择优的基础上,提出西昌至田房220公里高速公路汛期行车分区警戒雨量值和行车安全对策。
2、高烈度地震区路基工程地震风险评估和抢险预案
对高烈度地震段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状况进行普查,采用SLOPE、FLAC大型分析软件对高边坡开展稳定性分析,对重要工点作出地震灾势预测并判断其成灾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包括抢险物资贮备分布、重要工点抢险工程预案、抢险队伍组织及机具安排、抢险队伍和物质运输快速路线生成等。
3、对攀田高速全线进行普查,实现线路地质情况全部过程完整的记录和动态的把握,建立各工点的技术档案,完成全线本底图件的数据化;提出集地质灾害、线路工程抗灾能力、防灾规划于一体的灾害信息存储规范化体系,完成可实现对灾害信息的存储、查询、检索、统计功能的工程数据库;以Arcinfor为开发平台建立攀田高速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并与已建成的西攀高速公路地质灾害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完成西昌至田房220公里高速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要求集成上述减灾对策的研究成果,利用MapBasic二次开发语言建立减灾决策专业化模型库;对山区高速公路汛期行车安全提供标准化输出的作业模式,对重大或应急问题自动生成抢险救灾预案,并能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作业方案。
考核目标:
研究成果:(1)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实验及野外调查资料集;包括1:10万西昌至田房220公里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工点分布图(3)“西昌至田房高速公路地质灾害管理系统”包括系统软盘及系统使用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