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浙西山区高速公路隐伏岩溶路基处治及评价方法研究
论文题名: 浙西山区高速公路隐伏岩溶路基处治及评价方法研究
关键词: 高速公路;注浆处理;路基处治;评价方法;质量监控;岩溶路基
摘要: 岩溶,在国际上的通用术语为 Karst,通常翻译为喀斯特本来是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某一个灰岩高原的名字,在该处岩溶发育非常广泛,从而在后来将该高原的名字命名这种特殊地质。早在十九世纪末,国外某学者将其解释为“水对溶岩或者溶洞所进行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地质作用过程和作用结果”,这一解释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并沿用到现在。隐伏岩溶是指埋藏在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之下的岩溶。这种岩溶一般不反映于地表。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路基与地基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成为制约交通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给相应工程建设带来极大不便,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工程安全事故。浙江省高速公路在浙西山区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岩溶地基处理问题。岩溶给高速公路路基础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使得岩溶与釆空区路基础的处理及其质量监控往往成为高速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迫切需要解决岩溶路基础处理的关键技术。
  浙西北地区碳酸盐岩分布范围较广,绝大部分岩溶发育于裸露型和覆盖型岩溶区,而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岩溶发育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裸露岩溶区的地表岩溶形态以溶蚀沟槽、洼地、落水洞、石林为主;覆盖型岩溶区的基岩面形态较为复杂,基岩面高低起伏变化较大,溶蚀沟槽、石芽、落水洞等岩溶现象较为发育,与地表岩溶形态组成了错综复杂的岩溶系统。石炭二叠系质纯灰岩中,岩溶发育形态多样,溶蚀洞穴十分发育,有地下暗河分布;寒武奥陶系灰岩中,岩性以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或钙质泥岩夹条带状灰岩为主,岩溶以溶沟、溶槽、溶蚀裂隙、溶孔、小型溶洞为主,偶见大型溶蚀洞穴。区内岩溶发育方向主要受新华夏系主干断裂和与其配套的扭裂面以及与东西向断裂配套的张裂和低序次张扭性断裂控制。
  岩溶路基处治在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中较为少见,也缺少相应的技术方法及评价指标行业标准。本文将以浙西某山区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釆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从岩溶勘察探测、岩溶分布规律、岩溶路基处治方法优选及岩溶注浆处治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根据浙西某山区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土性质、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质构造情况,对该路段的工程地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路基岩溶的形成机制及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以及分布规律。
  以浙西某山区高速公路K242+290~K242+350,K242+870~K243+100,K243+615~243+800,K245+662~K245+847路段的路基溶洞为工程实例,分析了岩溶路基处理的一般原则及常用的处理方法。进而对比分析了岩溶注浆处理、连续钢筋混凝土板以及桥梁跨越三种岩溶处理方法的经济指标及处置效果等。根据多层评价模型对岩溶处理方案进行优选,并最终确定研究路段岩溶路基处理最优方案为桥梁跨越。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三种方案处治的评价效果,总结上述路段的处治经验,通过抽样钻孔取芯及物探综合评价、相互印证探讨岩溶路基处治效果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作者: 孟林涛
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
导师: 汪海年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长安大学
学位年度: 2014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