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基于可达性的公共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文题名: 基于可达性的公共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关键词: 城市交通;公共交通规划;站点衔接;交通可达性;土地利用;熵权法
摘要: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交通机动性与可达性需求均急剧增加。我国城市人口和用地开发强度均高度密集,以小汽车为主的机动化必将城市引致“黑暗交通”的泥潭,使城市社会、经济遭受交通恶化的冲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机动化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根本出路。过去大多数城市的交通规划是以机动性为导向的规划过程,通过道路建设扩大交通供给提升城市交通运行速度,实践证明对于出行高度密集的城市这一模式对城市交通可达性提升的作用力有限,同时还可能将造成交通可达性的降低;公共交通是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良好可达性是其发展的根本方向,未来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以可达性为导向的规划。
  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交通学者对可达性的研究和探索,可达性、机动性与私人交通方式、公共交通方式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可达性制约机理等,指出唯有公共交通才可使城市交通实现可达性和机动性的双重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相辅相成、协调规划是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提升的主要途径。阐述分析了公共交通规划中可达性的内涵,指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可达性分为交通小区内部公交站点-机会可达性和外部公交站点-公交网络可达性两个层面。对不同层面可达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交通小区内部与站点衔接的慢行交通系统以及以站点为中心的用地布局是影响区域内部公交站点-机会可达性的主要因素,出行量、出行方向、出行距离是区域外部公交站点-公交网络可达性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以此为基础论证分析了两个层面可达性的量化方法。
  本研究确定了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以站点为导向的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用地布局的发展的根本依据,而城市用地是城市居民出行生成特征的主要决定因素,以城市总体规划所决定的城市土地利用为指导,引入用地混合熵的概念,提出并论证分析了基于土地利用特征的出行生成预测方法。区域内部用地集聚形成的出行需求特征是公共交通站点布局的基础,公共交通站点是用地开发强度的重心点,据此提出基于多重重心法的区域内部公交站点布局方法。公交站点布局是可达性计算的基础,提出并分析了基于公交站点双层可达性分析计算的公共交通站点分级方法,同时建立了公交站点布局规划及站点分级的流程。
  本研究确立了“逐层成网,整体优化”的线网规划原则,针对城市公共交通快线、普线、支线不同层次线网可达性需求确立了单线约束和线网整体约束条件,对公交线路寻径提出并建立了简单实用的改进的Ford算法及寻径流程。根据以可达性为导向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从宏观规划、系统结构、技术性能三个方面论证了线网方案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建立了分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3个层面8大类20项指标,并对指标量化方法进行了阐述,为使评价趋于理性化,综合考虑影响线网方案的主客观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此应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
  为考察研究成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研究在研究和行文过程中将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践应用,借以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作者: 王迎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陈宽民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长安大学
学位年度: 2015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