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城市居民晚间出行决策研究
论文题名: 城市居民晚间出行决策研究
关键词: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决策模型;交通拥堵
摘要: 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人们在每天白天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闲出行需求,由此带来了城市晚间出行的显著增加,引发了难以被忽视的晚间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交通改善政策,应当从交通需求管理的角度入手,研究晚间出行决策的形成过程。而对出行者而言,由于晚间的出行相比于白天具有更大的主观性和自由度,出行决策更贴近于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因此本文以出行者的个人属性和对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地的主观评价为切入点,将出行决策分为交通方式决策和目的地决策两部分,研究影响城市居民晚间出行决策的因素。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出行决策及晚间出行的研究,总结了已有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明确了出行是一个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发生的出行主体生理与心理活动的统一过程,介绍了出行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并对城市交通主要出行方式按照不同出行标准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剖析了出行决策形成的流程,确定了出行决策研究应基于对居民的心理因素的调查而开展。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决策树(DT)对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目的地决策的差异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生成了包含个人属性、交通信息敏感性和主观评价(交通方式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以及对目的地的评价和当日客观条件的影响)这类潜变量因素的晚间出行决策模型,对“个人属性-主观评价-出行决策”的晚间出行决策生成流程进行了假设和逐步验证,并获得了各变量的影响参数。决策树的结果显示,居民对于交通方式的选择会依据“是否有私家车”-“交通方式便利性偏好”-“个人居住条件”的次序分布,若剔除私家车保有项,居住条件则成为第一决策点,之后是“交通方式便利性偏好”和“性别”;居民对于出行目的地的偏好差异由对于目的地特性的评价决定,若剔除目的地评价,则主要由同居人数决定。结构方程模型的运行结果显示,居民会在决定出行方式的基础上对出行目的地进行决策,交通信息敏感性和个人属性直接影响对于舒适性及客观条件的评价,而对交通方式和目的地决策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观因素是便利性、安全性和目的地评价。
  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解决晚间交通拥堵及安全缺陷的建议,总结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改进方向。
作者: 黄欣然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王元庆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长安大学
学位年度: 2016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