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
论文题名: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
关键词: 居民出行特征;城市规模;城市形态
摘要: 现代中国城市通常的特征是:人口和城市化区域两者持续急剧增长,商业和工业中心增多,汽车拥有率的增长在速度上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于是交通拥堵开始出现,最初是在大城市,然后向中小城市蔓延。城市交通已经成为上至领导下至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城市交通是从起点到目的地之间人流和货流的运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利用不同的交通设施,使用不同的能源,并服务于不同的需要。其中的人流正是居民从一个起点到一个目的地的个人出行活动的汇集。所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离不开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交通行为即居民出行特征的研究。本文依托国内二十余年来七十多座城市先后共九十余次居民出行调查的资料,主要分析了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与其存在的客观环境(如社会环境、城市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居民出行特征参数的图表求解体系,希望不仅能为从根源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思路,且能促进城市交通规划模型(UTPS)更为广泛的应用。 文章的第2章在总结国内外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对给出一个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的居民出行统一定义作了尝试,提出了国内不同规模城市交通调查分区数目和抽样率的推荐值。同时还逐一讨论了出行频数、出行目的分布、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出行方式分布五个居民出行特征构成要素的概念、表述指标、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共性规律。第3章以非农业人口数作为城市规模的表述指标,深入剖析居民出行的诸特征要素随城市规模的演化趋势、成因以及机制,给出了相应的预测方程。通过对人均出行次数下降规律的分析与数学推导,得出了国内城市居民可接受的出行时间,及在不同交通技术条件下的城市合理规模,并以此为基础对国内大城市现有交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研判。第4章通过对城市形态模式的整合,研究了城市形态的三个核心要素—外部轮廓形状(带状和团块状)、用地的聚散程度(密集形态和分散群组)、城市中心的多寡(单中心和多中心)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指出:城市越紧凑,采用多中心结构,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都有助于均衡交通流向和减少居民出行总量。为此,应促使中国大城市由单核向多核转化,并通过增加卫星城规模、完善其功能及发挥轨道交通大运量特点和先导作用等手段,改善大城市的居民出行状况。此章还利用紧凑度作为表述指标,建立了居民出行各特征值与紧凑度和城市人口规模之间的二元回归方程。第5章试图建立城市经济水平与居民出行之间的联系。特别分析了家庭收入与家庭成员的出行需求数量、类型、所使用交通工具和方式、以及相应的活动范围的关系,也对交通设施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居民出行造成的区域性差异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以人均GDP为表述指标,建立了城市经济水平与居民出行的诸特征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第6章对高纬度地区城市、山地丘陵城市以及高原城市与对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差异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气温、地形地貌和高原环境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指出: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出行方式及出行距离上的差异是其主要表现。此章还通过定义自然阻尼系数,对地势和天然与人工障碍阻断情况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第7章在前述四个章节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形态和地形地貌两个定类变量对国内城市进行了交叉分类。然后,建立了不同类别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各项主要参数值与城市非农业人口和人均GDP值两个定量变量之间的图表或回归方程,以便于不通过居民出行调查获取现状近似数据,或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发展进行预测。影响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中国城市目前正处在一个迅速变革的时代。为此,第8章分析了一些新兴城市发展趋势和社会现象,如城市化与郊区化、机动化、经济转轨与土地利用的市场化、信息化、人口老龄化等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并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多年来资料缺乏、城市样本单一、统计口径差异等多种因素造成研究的难以深入。笔者通过半年多的调研,在收集整理大量国内外城市调查数据和实例的基础上,对这一课题的深入作了一定的尝试。因时间、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
作者: 毛海虓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任福田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年度: 2005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