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的适用性研究 |
关键词: | 高速铁路;既有铁路;通过能力;最小列车间隔时间;平均缓冲时间;计算法;适用性 |
摘要: |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的日益完善和客货列车速度的提高,如何准确的计算铁路通过能力以及合理的利用通过能力组织生产运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促使学者和专家对已有的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一些改进的通过能力方法和理论被相继提出并逐步应用至实践当中。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得到了重视。 但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在我国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且分析结果受决策者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影响较大,故需对其适用范围和分析计算结果给予必要的认定。而扣除系数法是我国一直沿用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能够反映铁路区段所能实现的最大通过能力,是我国铁路领域目前公认的相对比较实用的分析方法。因此,本文将利用扣除系数法的分析结果来检验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法在高速铁路和既有铁路上的计算效果,进而验证其适用性和准确性。 本文首先从原理和适用性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传统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在概括其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的原理。其次分析了涉及到的相关参数,并且结合我国具体线路条件对各个参数的限制条件做了分析,进一步提出该方法运用的基本条件。在高速铁路上,以京沪高铁“高中速共线运行”模式下的通过能力为案例分别运用扣除系数法和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对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且从两种方法应用的情况、参数的确定以及难易程度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的适用性;而在分析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在我国既有铁路上的适用性时,则以襄渝铁路“达州-覃家坝”区段的通过能力为案例,分别运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基于以上计算和分析的结果,我们只能得到以下结论: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在我国高速铁路上仅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适用,而现阶段在既有双线自动闭塞铁路上是不适用的。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论可以为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法在我国铁路上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抛砖引玉。 |
作者: | 陈卫东 |
专业: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导师: | 闫海峰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西南交通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7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