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理论研究
论文题名: 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理论研究
关键词: 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压缩策略
摘要: 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是铁路行车组织的基础理论,也是列车运行图编制的重要技术参数,对列车速度、密度的匹配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普速铁路行车技术设备的快速发展,普速铁路运输组织水平明显提高,对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也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和查定仍是以1981年颁布的技术政策为基础,已不适应当前行车技术设备的发展情况。鉴于此,本文对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
  本文首先得到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类型,分析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给出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公式;其次对计算方法关键参数进行分类,合调度指挥系统技术条件对静态参数进行查定,并对两种不同的间隔时间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归纳总结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然后分析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压缩策略,给出在技术设备优化、车站和区间关键参数以及设置进站前限速等方面的压缩建议;最后选择京包线太原局管内区段进行实例分析,分析列车间隔时间的取值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给出普速铁路最常用的18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和车站间隔时间的类型,结合LKJ车载设备技术条件分析按固定间隔距离和连续速度控制计算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性,给出按固定间隔距离和按连续速度控制两种方法计列车间隔时间的具体公式。
  (2)对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分类,根据取值性质划分为静态查定参数和动态确定参数,提出并说明关键技术参数查定的基本原则,结合普速铁路调度指挥体系技术条件对普速铁路TDCS和CTC在接发列车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查定t附加、t到达、t出发、t通过、t通通等静态取值参数。
  (3)对按固定间隔距离和按连续速度控制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I通、I到、I到通等间隔时间的计算方式存在差异,I发、?会等不存在差异。给出典型参数取值和代表性列车编组对列车间隔时间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计算,按连续速度控制计算的方法计算的结果不明显更优,可压缩列车间隔时间70s以上。
  (4)提出压缩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策略。在技术设备优化方面,给出CTC进路自动触发、司机操纵曲线按LKJ常用制动曲线下浮等优化策略。在车站和区间关键参数方面,分析咽喉区和闭塞分区长度、发车进路限速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取值之间的关系,给出在列车间隔时间目标下的取值建议。提出设置进站前限速的策略,通过数据分析给出压缩列车间隔时间策略。
  (5)设计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实例计算流程,以京包线柴沟堡至大同站间区段为实例,给出列车间隔时间计算相关数据,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和列车车站间隔时间进行实例计算,分析不同计算方法的取值特点,归纳列车间隔时间在实例区段的取值特征和规律。
作者: 赵建勋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田长海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学位年度: 2023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