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建成环境对居民步行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论文题名: 建成环境对居民步行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关键词: 南昌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步行出行;城市规划;住宅区环境
摘要: 伴随我国城市快速化发展,城市建成环境逐渐发生了改变,其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发了新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中长期伏案工作、对机动出行的依赖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蔓延,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步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和最简便有效的体力活动形式,对于促进居民健康、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日益显著,居民对步行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城市的可步行性作为健康城市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在规划与交通领域愈来愈受到重视。关于建成环境对步行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在欧美国家较为广泛,但是目前在我国城市鲜有论证。在中国国情下,如何建设或者改善城市建成环境,塑造友好型步行社区从而推动可持续性社会的发展,对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关于建成环境与步行行为关系的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南昌市三种类型的建成环境内进行问卷调查,首先对修订后的社区可步行性环境量表(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NEWS)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其次采用检验过的步行环境量表收集环境感知数据417份,利用多元线性回归与二元逻辑回归统计分析模型,探索了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多种步行行为的影响机制。其中,我们将步行行为分为步行通勤、其它目的的步行出行即非通勤式交通步行以及休闲锻炼式的步行行为。选取概率、频率及时长等指标对其进行衡量。
  (1)社群属性对个体步行行为的影响是基础原因。不同个体由于社会经济因子的差异对不同类型步行行为的需求性与适宜性不同。本研究中性别、年龄及收入水平表现出了明显影响。具体而言,女性、低收入、年龄较大的人群具有较高的步行出行行为。
  (2)社区类型即客观建成环境的影响是关键原因,三个样本区步行活动特征有较大差别,社区类型对步行行为的影响总是显著相关。其中旧城样本区是步行量最多的,其次为城市边缘样本区,新城样本区的居民步行比例、频率及时长均最少。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能塑造人,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社区的客观形态。就南昌市来看,紧凑型的生活住宅区是促进居民选择步行的首要城市形态。
  (3)建成环境心理感知层面的影响是根本原因。居民对住宅区环境的主观心理感知是决定其是否选择某种行为的根本因素。在生活住宅区,提高十字路口比例、道路连接度、土地混合使用度,可以提高居民对此类环境属性的感知结果,减少居民对小汽车等机动方式的依赖,诱导居民采用步行或以自行车主导的步行导等绿色出行方式。良好的交通安全感与街道景观感知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选择步行出行。较危险的交通环境、较差的空气与视觉环境,对步行活动是一种冲击。另外,在本次研究中,土地使用可达性、步行道基础设施等感知指标在三种步行行为的细分分析中并没有鼓励相关步行活动。
  (4)修订后的社区可步行性环境感知量表通过了重测信度检验,问卷的组内相关性及一致性均达到了良好程度。且在本次实证研究中加以运用,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实证结果。这是国内中小型城市少数进行的国际步行量表的验证性检验,研究结果为该量表在中国城市的推广使用提供了依据。
  (1)在相关部门的宣传引导上:充分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媒体与信息化技术,通过教育及社会营销改变居民的出行态度及行为习惯,可进行步行作用宣讲、步行俱乐部、步行倡导公益广告等鼓励居民提高步行频率。
  (2)不同的社会经济属性下居民的步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南昌市三类样本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南昌城市交通管理措施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社群居民的行为差异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施有差异化的政策,从而促进居民步行减少机动车使用度,进一步缓解城市问题。
  (3)在土地使用强度上,南昌市等二线大中型城市在城市形态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应坚持紧凑型混合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设施,包括商业、娱乐等购物消费地,促进居民就近消费、娱乐等;道路规划方面,应提高路网密度、步行道连接度与可达度,采用小街区网格状尺度,避免大街区低密度蔓延;在交通安全上,合理设置红绿灯、过街斑马线、人行道护栏设施,控制流量较大道路车速,通过街道过滤等来控制步行区域机动车的侵入。以此来提高居民步行的意愿,增加步行频率,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缓解城市环境与交通问题。
  本研究是国内较少的定量的城市步行行为研究,可以为城市建设和交通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国内其它中小型城市的进一步相关探索提供了参考,也为国际城市形态与步行行为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作者: 吴艳
专业: 人文地理学
导师: 郑林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年度: 2017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