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深埋隧道围岩脆性破裂的微震监测及岩爆解译与预警研究
论文题名: 深埋隧道围岩脆性破裂的微震监测及岩爆解译与预警研究
关键词: 隧道围岩;微震监测;脆性破裂模拟;岩爆预警
摘要: 一系列中国西部重大典型工程项目的相继投入和建设(如“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公路”、“泛亚铁路网”等),促使了我国西部大型工程项目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并产生了众多的地下工程及隧道工程。并且,由于隧道工程建设面临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往往使其具有“深埋长大”的特点。在隧道掘进的卸荷作用下,高地应力围岩内储存的能量急剧释放,致使岩体突然脱离围岩,并伴有声音和弹射等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岩爆。岩爆通常具有突发性、猛烈性和严重的破坏性,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微震监测(Microseismic Monitoring)是一种针对岩体微破裂在空间发育的监测技术。该项技术可用于采集隧道围岩破裂产生的地震波,再利用波形分析获取微震事件的时间、位置以及震源强度等信息。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微震事件及发育速率的捕获,微震监测可以在地下工程岩爆预警上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应用于深埋隧道围岩的微震监测精度还有待提高,包括了震源位置的定位精度以及受震源位置影响的震源参数的精度。此外,利用微震信息深入理解岩爆的孕育过程和机理是实现对隧道围岩岩爆灾害有效预警的关键,即利用微震信息解译岩爆的发育过程并提高对其预测预警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从“震源定位技术”、“微震监测分析”和“岩体力学模拟”三种研究角度,即将“地震波动分析”与“岩体力学分析”相结合,以工程实例中的“深埋隧道围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体脆性破裂及岩爆发育过程的模拟与解译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隧道掘进的岩爆预警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此预警方法的实施流程,最终目的为实现对岩爆过程的合理解译与有效预警。通过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针对深埋隧道围岩破裂的微震监测,通过对微震监测系统的布置方案、岩体波速确定和现场滤噪方法的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交通隧道施工的移动式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隧道围岩微震活动的动态连续监测。
  (2)为提高隧道围岩微震事件的定位精度,在传统的震源定位方法中引入地震波类型判识、隧道围岩波速模型和残差计算准则,建立了隧道围岩的震源定位方法。对于隧道围岩的波速模型,考虑穿越隧道挖空段的洞壁面波传播效应,通过获取不同岩体泊松比情况下的面波与体波速度的比值,建立了基于传播路径的波速修正公式。在对已知位置人工爆破事件和未知位置微震事件的定位应用中,隧道围岩的震源定位方法获取了比传统定位方法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在对传感器阵列布置方案影响定位精度的探讨中,双洞三断面交错布置方案获取了最合理的隧道围岩残差空间(最小的残差值和最合理的残差分布)以及精度最高的震源定位结果。
  (3)通过对典型隧道工程围岩微震震源参数分析和微震事件分类研究,从微震监测角度解译了岩爆的发育过程。米仓山隧道K49+920-K49+840岩爆段微震事件可在Log地震能量-Log地震矩空间中分为六个类型,并对应岩爆过程的能量积累、能量转移和能量释放阶段;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和辅助洞岩爆段微震事件可在视应力-Log地震矩空间中分为三个类型。根据矩张量反演及成份分解的结果,米仓山隧道岩爆段出现了大量的张拉破裂事件及相对较少的剪切破裂事件(包含张剪和压剪)。根据矩张量的双力偶分量,判识出围岩内具有两组明显发育趋势的滑移断裂面,并获得其方位及组合关系。
  (4)为使数值模型能反映实际岩体的脆性破裂机理及伴随产生的微震事件,搭建了联系两者的桥梁,即硬岩的脆性破裂模型。首先,基于粘结颗粒模型引入脆性指标对脆性破裂过程进行评估(储能系数、脆性系数和颗粒冲击动能),提出了反映岩石脆性破裂的微观参数调控原则。模拟岩样的各类力学试验(单轴压缩、三轴加卸载、真三轴加载)结果表明,脆性破裂过程具有特殊的破裂特征和能量演化规律:应力应变曲线呈现较高的变形模量,无明显的屈服阶段,以及迅速的应力跌落;一系列的连锁微破裂在峰后应力阶段的集中发生,使模拟岩样在较小应变时出现破裂的贯通,并产生呈“爆发式”增长的颗粒冲击动能;耗散能在峰后应力阶段急剧增加。其次,引入破裂源评估指标(破裂驱动力和应力降)量化破裂源的动力性质,并实现岩石破裂声发射事件及效应的模拟。最后,提出并组建ACDC-SRM-UJRM方法,实现了工程对象(宏观尺寸)仿真脆性岩体模型的建立,并阐述了其运转过程。
  (5)为解译和评估岩爆的发育过程及微震事件特征,建立了基于微震特征的岩体脆性破裂模拟方法。反馈于岩体脆性破裂模拟的震源信息可分为三类:震源参数、应力场方位和破裂机理。对紫荆隧道K13+670-K13+770段围岩脆性破裂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两种参数方案对比脆性和塑性围岩导致的不同破裂过程、微震事件分布及应力场演化。对米仓山隧道K49+920-K49+860段岩爆的分析表明,在岩爆过程中应力场各分量经历了分化、急增和陡降;体积应变经历了降低、轻微回弹和猛烈回弹。相关指标能较好的解译岩爆的发育过程及微震事件簇的力学效应,为预警岩爆提供了可能。
  (6)从微震监测分析和基于微震特征的岩体脆性破裂模拟两方面,对岩爆过程进行综合解译和判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基于岩爆孕育过程的隧道岩爆预警方法。以米仓山隧道左洞微震监测段K50+250-K50+180开展工程实例分析。在K50+230-K50+200段围岩开挖后,微震事件簇中出现了变形驱动型事件,体积应变出现回弹,动能出现抬升;对下一阶段开挖的模拟预测表明,此区域将发生破裂失稳,应对潜在岩爆进行预警。随后在K50+200-K50+180段围岩开挖中,岩爆发生在滞后桩号K50+210,证实了隧道掘进岩爆预警方法的有效性。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在传统的震源定位方法中,引入地震波传播(波动理论)对基于数学角度的定位结果进行修正,获取考虑地震波传播效应的隧道围岩波速模型。结合地震波类型的识别方法,最终建立了隧道围岩的震源定位方法。
  (2)提出了岩爆评估的EMS方法及微震事件的分类图解。通过引入震源参数的评估阈值,可将微震事件在震源参数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分别对应岩爆发育的不同阶段,如能量积累、能量转移和能量释放阶段。利用微震事件的分类图解可对岩爆发育过程进行解译或预测。
  (3)组建了仿真脆性岩体模型的ACDC-SRM-UJRM综合分析方法,并设立了破裂源动力性质的评估指标(破裂驱动力、应力降),实现了模拟微震事件与监测微震事件的联系与匹配。
  (4)将微震分析和岩体力学分析结合,提出了基于微震特征的岩体脆性破裂模拟方法。震源信息的反馈可分为两种途径:一是根据监测微震事件分布及震源参数联系与匹配模拟微震事件;二是将震源机理分析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模型的初始输入条件,使岩体模型更趋近于实际岩体情况。
  (5)结合微震监测分析和基于微震特征的岩体脆性破裂模拟,建立和阐释了隧道掘进(基于岩爆孕育过程)的岩爆预警方法。
作者: 马春驰
专业: 地质工程
导师: 李天斌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年度: 2017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