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 |
关键词: | 轨道交通;城市空间;整合规划;行动者网络理论;轨道+物业模式 |
摘要: | 论文基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形成实质是一个由于轨道交通‘嵌入’城市空间而对后者的形态及其历史形成的空间利益关系进行重组的过程”的基本判断,以“界面”作为考察规划对象的着眼点和核心分析工具,尝试建构一个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载体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处理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问题的规划实践和文献的梳理分析,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内容框架。指出,①整合规划的对象是“轨道-空间”系统,形成于“拟议中”的轨道交通对“现实中”的城市空间的“嵌入”,具有“多层级性”、“非完全整合性”和“准客体性”;②“轨道-空间”系统在规划阶段的存在体现为一种“建构”,因此,应从宏观结构化制约和微观能动性相互建构的角度考察其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③“轨道-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轨道交通“嵌入”城市空间而对后者的形态及其历史形成的空间利益关系进行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诱发了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冲突”,因此,整合规划的核心任务是“认知冲突”和“化解冲突”。 2.按照“哲学信仰-理论-方法论-方法-应用”知识论域体系,通过规范分析和理论演绎,提出整合规划方法论原则和核心分析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检验,分析了轨道交通“嵌入”城市空间所引发的“冲突”的基本类型。指出,①应以“过程哲学”作为哲学信仰,以“结构-能动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按照“有限理性、底线优先和多隐喻分析”的原则建构整合规划方法论框架。②轨道交通“嵌入”城市空间所引发的“冲突”,可以划分为“目标”、“行为”、“利益”和“工具”等类型;以“界面”作为核心分析工具,可以将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实现整合的复杂性问题结构化为界面构成要素之间的冲突问题,进而可以将研究焦点集中于研究它们耦合时在界面上所发生的过程和结局。 3.通过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丰富和更新,对其应用于规划领域所表现出的不足进行完善,将整合规划转换为一种“异质性行动者网络”,从而将整合规划方法论的核心内容转换为:①“组构行动者网络”——形成解决界面问题的“路径”,核心是建构“促使目标协同、行动协同和利益协同的行动逻辑”;②“如何通过强制通行点”——形成解决界面问题的“规则”,核心是寻求促使“关于界面问题的争议”得以“平息”的“行动边界”;③“改进行动者的行动结构”——运用什么“工具”改进解决界面问题的效果,核心是完善整合规划的工具箱,从而建构起一个可以将整合规划中涉及的各种技术性和社会性、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要素对等地聚合起来进行整合的“路径—规则—工具”一体化框架。 4.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论证了包括“点-线均衡”、“1h法则”和“空间发展战略”三个层次的“轨道-空间”系统“界面规律”。指出,为有效利用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能和维持相应的服务水平,应该,①注重在走廊层次上统筹部署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不建议在每个车站地区都寻求居住和就业的均衡;②根据“1h法则”所决定的线网功能层次结构选定各层次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和相应的速度等级、换乘衔接方式,审慎处理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问题;③从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整合和协同发展的角度,在资源约束下,注重通过重塑空间结构、整合交通设施资源、完善空间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和交通政策等途径综合地审视和选择不同发展阶段线网规模和形态布局。 5.通过对规划实践的现状进行评析,剖析香港在解决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问题中所应用的规划工具的内容、应用条件和应用效果,结合内地的规划实践,系统地提出了促使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实现整合的一系列规划工具。 6.应用本文建构的“路径-规则-工具”框架,剖析内地引进和学习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的经验教训。指出,这一模式是一种包括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异质性要素的行动者网络,“嵌入”于特定的社会网络、自然环境和制度网络之中,因而不能把这一模式简单地当作“先进经验”拿来使用,而更应该关注模式创建的思想和经验。根据内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这一模式内地化的对策。 |
作者: | 郑明远 |
专业: | 城市轨道工程 |
导师: | 施仲衡;全永燊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北京交通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2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