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
专利名称: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
摘要: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为满足周期移动使用的塔桅式机械设备的反复拆装和重复使用的技术要求,采用钢和混凝土等不同材料,以机加工和焊接或铸造,或以模具成型的混凝土制作的包括固定端、张拉端和钢绞线孔道的预应力水平连接构造系统。该系统具有节约钢材、减少工艺程序进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为塔桅式机械设备装配式砼预制构件基础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北京;11
申请人: 赵正义
发明人: 赵正义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0-09-2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1-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010290929.4
公开号: CN101956399A
分类号: E02D27/44(2006.01)I
申请人地址: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西环里静心苑66号楼6单元202室
主权项: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包括塔桅式机械设备砼预制构件装配式基础的预应力水平连接构造系统的固定端的3种构造形式、张拉端的2种构造形式,其特征在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构造: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为内径外向端大内向端小的水平管,管内空腔部分为平截头圆锥体,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内径较大的圆环形底面与基础砼预制构件(22)的砼(1)的外立面相平,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内径较小的圆环形底面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圆环形剖面的内径相同且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水平外向端面连接,承压圈2号(23)的外径大于或等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外径,承压圈2号(23)的中心的圆孔直径大于或等于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内径,承压圈2号(23)的外向面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内向面连接;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横剖面为圆环形,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外向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承压圈2号(23)的内向面孔径,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外向端与承压圈2号(23)的内向面连接;钢管(3)的横剖面为圆环形,钢管(3)的外向端与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内向端连接;组合后的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和承压圈2号(23)和固定端过渡管1号(9)和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纵向轴心重合为同一水平直线;钢绞线定位板(5)为圆柱体,其外径略小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内径、钢绞线定位板(5)的厚度与钢绞线锚头(8)的长度之和小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长度,钢绞线定位板(5)上设有与该圆柱体纵向轴心同方向的圆孔1号(28)m个,该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圆孔1号(28)的内径略大于钢绞线(4)的外径同时小于钢绞线锚头(8)的外径;固定端封闭件(10)为橡胶或塑料或木质的平截头圆锥体,该平截头圆锥体的上、下底面的内径与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外向端和内向端的内径对应相等;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承压圈2号(23)和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组合体为钢质,其制作工艺为机加工成零件后经组装焊接为一个组合体,或以铸造工艺一次成型为该组合体;固定端构造2号(102)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区别在于: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材料是与基础砼预制构件相同并融为一体的砼(1);固定端构造3号(103)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区别在于:以固定端砼水平套管(27)替代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和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材料为与基础砼预制构件相同并融为一体的砼(1);张拉端构造1号(201)的构造: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正立面为圆形环,在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且内径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孔径相同的圆环形凹槽1号(6),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向垂直面与基础砼预制构件(22)的外立面砼(1)相平;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横剖面为圆环形,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外向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内径,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外向端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内向面连接,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内向端内径与钢绞线水平孔道(2)相同,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内向端与钢管(3)的外向端连接,在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侧设有承压圈1号(12),承压圈1号(12)的内径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内径相同,在承压圈1号(12)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且其内径与承压圈1号(12)内径相同的圆环形凹槽3号(30),在承压圈1号(12)的内向面上设有与圆环形凹槽1号(6)的矩形剖面相同且与圆环形凹槽1号(6)无间隙配合的圆环形凸键(31),在承压圈1号(12)的外径面上设有外螺纹2号(21);在承压圈1号(12)的外侧设有锚环(13),锚环(13)为圆柱体,锚环(13)的外径与圆环形凹槽3号(30)的外径相同并相互配合,锚环(13)上设有纵轴与锚环(13)纵轴方向相同的内径内小外大的圆锥形孔(32)m个,该m为与钢绞线定位板(5)的圆孔1号(28)数量相同的大于等于1的整数;圆锥形孔(32)的内向端内径略大于钢绞线(4)的直径,在圆锥形孔(32)与钢绞线(4)之间设有夹片(14),配合后的锚环(13)与承压圈1号(12)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与张拉端过渡管1号(29)与钢绞线水平孔道(2)纵向轴心重合为同一水平直线,剖面为矩形的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的内径面上设有内螺纹与承压圈1号(12)的外螺纹2号(21)配合,封闭套筒(17)的长度大于钢绞线(4)水平凸出于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外向面的长度,封闭套筒(17)的内径大于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的内径且小于或等于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的外径,封闭套筒(17)的内向端与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的外向面连接,且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与封闭套筒(17)的纵向轴心重合;在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的内向面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或砼(1)的外向面之间有封闭胶圈(16);张拉端构造2号(202)的构造:张拉端过渡管2号(18)的正立面为圆形环,张拉端过渡管2号(18)的外向端内径大于或等于张拉端封口圈2号(33)的内径并与张拉端封口圈2号(33)的内向面连接,张拉端过渡管2号(18)的内向端内径与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内径相同;在张拉端封口圈2号(33)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且内径与张拉端封口圈2号(33)砼(1)孔径相同的圆环形凹槽2号(7),张拉端封口圈2号(33)的外向垂直面与基础砼预制构件(22)的砼(1)的外立面相平;锚环(13)为圆柱体,其外径与圆环形凹槽2号(7)的外径相同且配合,锚环(13)的内向垂直底面与圆环形凹槽2号(7)的垂直底面无间隙配合,锚环(13)的外径面上设有外螺纹1号(19),锚环(13)上设有与锚环(13)纵轴同方向的直径外向端大、内向端小且内向端的内径略大于钢绞线(4)的外径的圆锥形孔(32),圆锥形孔(32)的数量为m个,该m与钢绞线定位板(5)的圆孔1号(28)数量相同,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组合装配合后的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和张拉端过渡管2号(18)和张拉端封口圈2号(33)和锚环(13)的纵向轴心重合为同一水平直线,在圆锥形孔(32)的钢绞线(4)的外径面与圆锥形孔(32)的内径面之间有夹片(14);封闭套筒端头圈2号(20)的剖面为矩形,封闭套筒端头圈2号(20)的内孔径面上设有内螺纹与锚环(13)的外螺纹1号(19)配合,封闭套筒(17)的长度大于钢绞线(4)水平凸出于封闭套筒端头圈2号(20)的外向面的长度,封闭套筒(17)的内径大于封闭套筒端头圈2号(20)的内径且小于或等于封闭套筒端头圈2号(20)的外径,封闭套筒(17)的内向端与封闭套筒端头圈2号(20)的外向面连接,且封闭套筒端头圈2号(20)与封闭套筒(17)的纵向轴心重合;在封闭套筒端头圈2号(20)的内向面与张拉端封口圈2号(33)的或砼(1)的外向面之间有封闭胶圈(16);张拉端构造1号(201)的张拉端过渡管1号(29)和张拉端封口圈1号(11),以钢材经机加工后焊接组合为一体,或铸造成型;张拉端构造2号(202)的张拉端过渡管2号(18)和张拉端封口圈2号(33),以钢材经机加工焊接组合为一体,或铸造成型。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