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城市空间演进视阈下的上海轨道交通规划与实践(1891-1973)
论文题名: 城市空间演进视阈下的上海轨道交通规划与实践(1891-1973)
关键词: 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空间形态
摘要: 上海市轨道交通的设想、规划以及实践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在晚清时期,重建吴淞铁路的高架铁路计划,可以看作晚清时期各个城市内部高架铁路计划的起始。之后的淞沪铁路联络线、沪宁沪杭甬铁路联络线,以及贯穿租界的高架铁路,均有提出高架铁路形式的设想,之后鲍威尔先生更是提出了贯穿租界高架铁路方案。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大上海都市计划中的市政铁路交通系统,拥有六条线路,较之前的设想而言更加完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市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系统由空中的高架铁道转向地下铁道。但由于上海市复杂的地质土壤环境以及当时险峻的外部战略环境,对于修建地下铁道的埋深方案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讨论,最终在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以及相关技术筹备后,上海市城市建设局将上海市地下铁道埋设方案确定为浅埋方案。在平面网络规划上,出现了“四径一环”、“三径一环”、“横穿市区”等多个方案。为了确保地下铁道建设的成功,上海市政府自1960年起组织了浦东塘桥、衡山公园等多处试验工程,同时也开展了大量地质勘探工作。
  为分析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文章借助GIS软件对上海市历史道路网络图的标准化处理,绘制了不同时期路网密度分布图,并将各时期的不同规划示意图与对应的密度分布图进行叠加处理。
  通过研究发现,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而轨道交通自身的发展基本呈现出向外辐射的趋势。另外,因为上海市地质条件复杂、规划时对国防战略的考量以及部分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上海市地铁通车运营缓慢。
作者: 李颐
专业: 历史地理学
导师: 岳钦韬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年度: 2022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