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山地城市老年人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分析——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论文题名: 山地城市老年人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分析——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关键词: 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山地城市;老年人
摘要: 在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山地城市滞后的公交系统发展与快速增加的老年人间的矛盾加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速度缓慢,不利于促进老年人公交出行及都市公交建设。分析山地城市地形因素对老年人公交出行的影响机制,提高老年人公交出行率,是推动城市适老化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借助ArcGIS软件,通过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分析在地形因素影响下山地城市老年人公交可达性的空间分异规律,探讨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文本通过梳理山地城市公交网络特点及道路网络特点,在一般高斯型两步移动搜寻法基础上分析道路坡度及公交绕行对老年人公交出行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山地城市而言,不可忽视道路坡度与公交绕行对老年人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改进高斯型两步移动搜寻法更适用于分析山地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时空分异特征,同时避免出现研究结果失真的情况。
  (2)“常规公交+BRT+已运营轨道交通”公交供给模式中,轨道1号线、轨道2号沿线及老城区内的的老年人共交通可达性值高,公共交通出行便利,但城区边缘地带老年人享有公交供给有待提升,存在公交系统资源空间配置失衡的现状;若轨道3号线建成使用,会显著提升了花溪区老年人公交出行的便捷性,乌当区由于未形成高效的公交接驳系统,轨道交通对其影响较小;此外,仍有部分边缘地区的老年人处于公共交通极低可达或较低可达状态,城郊的老年人存在边缘化现象。
  (3)贵阳市中心城区尚未形成高效的公交接驳系统,享有轨道交通供给的城市边缘地带老年人受地形影响显著。此区域的老年人在公交出行活动中存在“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的出行模式,地面常规公交供给不足,无缝换乘或短距离换乘不便,应适当调整或增设地面常规公交运营线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促进老年人公交出行的便捷性。
  (4)通过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的公交绕行距离分析发现,轨道交通可显著降低公交绕行距离过大对老年人公交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两种公交服务模式下,距离系数比随着轨道线路的运营发生显著变化,距离系数比高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扩大,轨道3号线若投入运营可节省花溪区的老年人公交出行时间,但对乌当区的影响不显著。
  (5)15min生活圈内的公交站点可达性在有/无考虑地形因素下均呈现“小点带大片”的特征,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大部分居住小区处于极低或较低状态,随着出行时间的增加与轨道站点的运营,处于较高与极高区间内的居住小区数量增加。地形因素对对老城区与公交供给充足与未享有公交供给区域影响较小,对处于较低状态与一般状态的老城区外围地带影响显著。受站点可达性影响,乌当区、白云区、花溪区的老年人为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更多的依赖小汽车出行,但老年人无法完成自主驾驶,其出行方式与出行需求间矛盾加剧。
  (6)根据改进高斯型两步移动搜寻法分析结果,结合贵阳市公交系统、老年人口密度、居住小区周围道路坡度及站点线路布局等现状,为规避地形因素对老年人公交出行造成的不利影响,从公交站点、公交线路优化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多方面建设适老性的城市公共交通。
作者: 魏薇
专业: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导师: 赵航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年度: 2022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