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路外公共停车场差别定价研究 |
关键词: | 路外公共停车场;差别定价;停车选择行为;遗传算法 |
摘要: | 城市居民机动车保有量的急速增长,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停车场运营带来了压力。停车场的发展跟不上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二者严重失衡,导致停车高负荷时段的秩序混乱,效率低下。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自2015年起先后出台相关文件,为推动停车设施发展,在定价策略上推荐实施差异化的收费标准,这一政策给了停车设施经营者自主定价的权力。 本文基于国家有关部门对停车场定价策略的支持政策,重点研究了停车场基于时段的差别定价方法,拟从驾驶员停车选择行为和停车场用户使用行为两个方面系统探索差别定价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驾驶员是停车的主体,他们的停车选择直接决定了停车场是否产生收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离散选择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确定驾驶员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通过离散选择模型量化不同条件下,驾驶员对区域内不同停车场的选择概率。结果表明,车辆进入停车场之前的排队时长、从停车场到目的地的步行距离、停车收费标准、预计停车时长、停车需求是否迫切均显著影响着选择行为。由此,收费标准的调整会对停车场的选择产生影响,当收费标准提高时,必然会造成小部分车辆流失,从而改善高负荷时段车辆排队的问题,总体收入也会提高。 充分考虑停车场的特定的停车规律是进行差别定价的前提条件。从车辆个体视角出发,分析每辆进场车辆的行为,包括频率、日期特点、停车时长等,将具有相似行为的车辆归为一类,分析停车场用户的构成。从停车场总体视角考虑,只有停车场的在场车辆数在一天内呈现明显起伏规律且高负荷时段能基本达到饱和的停车场才适合采用差别定价策略缓解区域拥堵并提高收入。如果目标停车场适合差别定价策略,则可以进行后续研究,并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划分出停车高负荷时段、中等负荷时段和低负荷时段。 最后,在差别定价模型的构建与求解时,以提高总收入为目标,以K-means聚类划分好的各时段的收费标准为决策变量,以在场车辆数和收费标准上下限为约束,通过遗传算法的多次迭代,分别讨论以30分钟和10分钟为计费区间情况下的最优收费标准组合。结果表明,差别定价法可以显著提高停车场的收入,以10分钟为计费区间的差别定价最高收入要大于30分钟为计费区间的最高收入。 |
作者: | 刘聪 |
专业: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导师: | 徐洪峰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 |
学位年度: |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