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新兴交通方式下的绿色出行:基于城市空间特征的影响
论文题名: 新兴交通方式下的绿色出行:基于城市空间特征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空间特征;回归模型;新兴交通方式;绿色出行
摘要: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居民的交通需求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网约车、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各类新兴交通方式逐渐融入居民生活,城市空间和出行行为的关系也不断发生改变。如何控制并引导交通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进一步促进绿色出行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综合利用城市大数据的基础上,本文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城市空间的属性特征。基于不同的新兴交通方式,本文对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特征如何影响居民的绿色出行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管理促进绿色出行水平提供了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部分:
  (1)从建成环境的角度,本文使用高精度城市数据刻画了不同的建成环境变量,结合网约车出行记录数据,探讨了在个体出行层面上建成环境因素对网约车出行里程的影响。运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BoostingDecisionTree,GBDT)方法得到的结果说明,在所有的建成环境变量中,始发地的人口密度对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最大,并且其与个体层面的出行里程呈负相关关系。然而,这种影响具有非线性效果,在超过特定阈值后影响趋于不变。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相同的建成环境变量在出发地和目的地的非对称性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时空情景下,相同的建成环境变量在不同位置对网约车出行里程存在时空非对称影响。本文对于建成环境影响网约车出行里程的阈值效应做了分析,对城市发展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的空间规划提供了量化依据。
  (2)从绿度感知的角度,本文探讨了出行者对城市空间的主观感知如何影响共享单车的使用频率。基于百度街景数据,本文利用基于SegNet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CNN)识别和分割了街景图像,提取街景图像中的绿色植被像元,用于计算街道的绿视率指数(GreeneryViewIn-dex,GVI),从而从出行者的目视视角刻画绿度感知。作为对比,本文还提取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评估了空中视角的城市绿化度水平。结合北京市的摩拜出行共享单车出行记录,本文使用了泊松回归模型探究了不同绿度指标对共享单车使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全样本而言,GVI指标增加一个单位时,共享单车的平均使用数量相应提高1.003倍,呈现出与NDVI相反的影响。本文进一步使用兴趣点(PointofInterest,POI)数据划分了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并发现相比于全局模型,在商业服务单一功能区(P)和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混合功能区(P-B),GVI在早高峰时段呈现的负面影响;而在居住-商业混合功能区(R-B),GVI在整体上呈现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居民的绿度感知对非机动车出行的时空异质性影响,对于从街道层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进而激励居民的绿色出行具有重要启示。
  (3)从人口集聚的角度,本文探讨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对新能源汽车购买行为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的人口活动分布数据,本文构造了反映城市内部经济活动集聚特征的人口集聚系数,然后通过2016-2019年290个中国地级市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验证了人口活动集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购买份额的影响。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了地表崎岖度作为工具变量,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wo-stageLeastSquares,2SLS)对因果关系进行了识别。2SLS的结果显示,城市内部人口集聚水平每上升1%,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将上升0.73%,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份额将会上升0.46%。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规模、不同气候条件的城市中,空间集聚对新能源汽车购买份额影响的异质性,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文结果证实了紧凑型的城市空间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份额,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绿色发展水平。
  本文拓展了城市空间特征的度量,丰富了“空间-交通行为”互动理论机制,为城市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工具参考,从空间影响的视角为面向绿色出行的交通需求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在新兴交通方式不断深入居民生活的背景下,研究结论有助于协助城市管理者制定以低碳为导向的空间规划政策,从行为角度影响并引导居民采用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高颎
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导师: 马寿峰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天津大学
学位年度: 2022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